书卷多情似故人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前些天,微信后台一位远在大连的同行留言,说希望我给她推荐几本书,顿时觉得很惶恐。我一个学音乐学专业、毕业后又没有精耕专业跑偏了轨道的人,读书对我来说,真的不是擅长的部分。但是,这样跨越地域,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一件极难得的事儿。
你说,也想写出心中所想。我想,可能要从表达开始。
写作与看书之间质与量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我把握不准,但是我能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读书对表达的帮助,它可以让我很快速的找到准确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和学生谈心,比如在各种会场讲话时。
所以,我喜欢读故事。
书是孤单时候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沉下心来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最好的时候,是在校园里。我自己的体会是,出了校园后,自己一直在消耗。
我全部的“仔细阅读”积累,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大学时期并不多。把红楼梦换成新华字典的外壳,在班主任雷达般的眼皮底下反复的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小说到天亮;宁可这个月啃着馒头也要拿钱去把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从书吧里租回来看的日子,让我觉得那段“不务正业”的时光,原来是如此的珍贵。
现在资源丰富了,没人管着,也不必为买书钱而发愁,但时间却没有了。常常是一本书,放在床头、办公桌上,书签反复的插在第一章里。
因为有了这个“推荐书单”的约定,这几天又重新拿起了自己喜欢和一直想要好好看看的书,带在身边,也难得与此刻看到这里的你,来一次精神上的相遇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由此,我觉得读书也应如是。你的兴趣会指引你走进不同的文字世界,所以没有什么最佳书单,只有你读过了、还想读第二次甚至第N次的书,那便是你的最佳书单。
书是热闹时候的听众
我喜欢军人,所以,所有和军旅题材相关的书我都喜欢看。我的办公桌上出镜率最高的是这两本书:《士兵突击》、《我在北大读孙子兵法》。
《士兵突击》是在看过电视剧之后,连夜恶补的兰晓龙先生的原著。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记不得了。但是人物的典型台词确实几乎差不多能背下来了,在这一点上电视剧版里面的几位演员功不可没。段奕宏的袁朗、张国强的高城,邢佳栋的伍六一,张译的史今,都是我心目中军人的形象,无论是训练还是生活的细节都是填满了我对军人“聪明睿智、无所不能、宁折不弯、温柔包容”的全部想象。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以一个极其平凡甚至卑微的人的视角,带着你从懵懵懂懂走向无坚不摧的成长。当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好像自己也跟着许三多完成了这样一次蜕变的过程,也遇到了那么多像史今一样体贴包容的班长,像伍六一一样口黑心暖的老乡,像吴哲一样清亮明朗的战友。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见到大白兔奶糖就想掉眼泪,脑海里总是班长史今靠在连长高城肩膀上哭的模样,他嘴里高城硬塞进去的大白兔奶糖,背后却是军人面临退役的无奈和不舍。
我觉得好书,就是能让你透过文字找到共鸣。这本书,有人觉得它不过是一本小说而已。可是在我看来,能用一个故事,就让我感同身受“好好活,就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最有意义的事儿,就是好好活”;就让我喜欢上“常相守,是一种考验,随时随地,一生”这样的承诺;就让我瞬间动心的“我酒量二两,和你喝,舍命”的豪情。
那些甘于平凡却努力生活的心意与荣辱与共的情谊,那些不抛弃、不放弃的承诺与放心的把后背交给彼此的信任,无一处不让人心生向往,又充满敬仰。
书是从一而终的情郎
《活着》、《活出生命的意义》、《幸福要回答》,这三本书是我的学生毕业之前送给我的礼物。前两本书很有名,不用我多做介绍,一中一西,无论是余华还是弗兰克尔,他们都用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历探讨了一个话题:生命的意义。
在余华的故事里,历经苦难,依然竭尽全力活着的人,就是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即便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但人的承受能力总比想象中强大。字里行间最触动人心的不是苦难,是乐观。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用他传奇的人生表达的更清楚:“生命的意义并非命运给予你的东西,而是你赋予自己曾经、现在和未来……这种在绝望中升起的希望,比轻易看到的美景更让人激动,兴奋”。
《幸福要回答》这本书是教师节里收到的最特别的礼物,多少年了,我一直把它放在离我最近的地方。不是书里面的内容有多么的好,而是这本书的名字和意义本身就足够激励我了。当然,杨澜的“幸福八式”对于我们女生来说,确实值得好好品味。
爱自己,才能有爱别人的能力。开心了要笑,痛苦了要哭,感受到了幸福,更要及时表达。正所谓,欣于所遇,向美而行!知我,一人足以;书不必多,入心一句,都是难得。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儿,能成长的人永远年轻”,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送给你,我的朋友。
夜深人静了,愿你枕边有文字,心中故事,梦里有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