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州,从一碗面开始





  如果要介绍苏州特色,从我的脑海中闪现出的并非“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苏州园林,也不是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而是苏州的细腻生活。她细腻得如丝丝春雨,沁人心脾;又如潺潺溪水,流入你的心中,带走心中的疲惫。
  有人可能会疑惑:苏州作为江苏GDP第一的城市,不应该是节奏紧张的快生活吗?细腻更是不存在吧!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想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苏州生活的细腻,要从一碗面说起。
  苏州城不大,面馆却有2000多家,百年老字号也多,有观正兴、松鹤楼、瑞必馆、陆兴馆……于是到哪里去吃面,吃什么面,就大有讲究了。在苏州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面馆排行榜。每天早上去自己最爱的面馆中吃上一碗头汤面,这才心满意足,开始一天的美好生活。
  那天已经是七点三刻,通常大部分浇头都已经卖完。我赶到琼琳阁,只见面庄门前悬挂着这样一幅对联:“七荤八素定乾坤,清新淡雅不失鲜。”这是老板对于苏面的理解:“七荤八素”指的是配料丰富,“清新淡雅”则是这碗面的色泽与味道。进入面馆,门口的墙上挂着面浇头品种的木牌:焖肉、爆鱼、炒肉、块鱼、爆鳝、鳞丝、鳝糊、虾仁……由于浇头大多是现炒,售罄既无,用完的浇头所属的牌子就会被摘下。店内大多摆放着雕刻精细、古典大方的八仙桌;墙面大多以苏氏的粉墙黛瓦为装修风格,厨房墙面采用透明的钢化玻璃,让客人清楚看到制作过程。
  步入琼琳阁,老板娘就用着吴侬软语亲切地问:“小娘鱼,今早起晚了嘛,吃什么面啊?”如果说选出最心仪的面馆是一种艰难的选择,那么我想,在一家老字号挑面,更是举步为艰。每家面馆的口味、特色不同,这相对易于分辨、选择,但是在一家面馆挑选,选项更多:浇头、面质、面熟的程度、汤底、汤量、重面轻交还是重交轻面、是否过桥……“早上好啊,好婆。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我笑着说,去店内靠近厨房窗口的八仙桌上坐了下来,看着厨房内师傅们的“艺术”过程。
  琼琳阁面庄的特色之一,是用到金华火腿来吊汤。店内有专门负责吊汤的师傅,他要将一整条金华火腿用热水洗去表层油脂,将10斤鳝鱼骨、5只草鸡、10个草鱼头、40斤带肉筒骨冲洗干净,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投料,并不停的打沫,整个过程持续5个小时,最后才能得到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高汤,食物的味道被完全激发出来,层次分明,汤清见底。
  除了在面汤上下功夫,琼琳阁在面本身及浇头上也十分讲究。苏州面用的生面,最初是各面馆自制银丝细面。银丝细面细而长,韧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条条可数。只见师傅用直径三尺的大镬,在镬中水初滚时,把面投入水中,如同江中放排,浮于波上,整齐有序。再沸之后,即撩于观音斗中。面入斗中,面汤被沥尽,再倒入之前做好的汤料中。
  在煮面的同时,另有几人现场剥虾,去虾头虾尾、剥虾壳。烹饪的时候先起油锅,下浆好的虾仁,迅速翻炒几下即可出锅,中间除了少许料酒外,其他一点调料都不用加。烹饪好的虾仁盛在盘中,师傅们将其和面碗放在装盘内,端到上餐区。
  店里的“好婆”不慌不忙地将面端到桌前。只见眼前的面碗内的面为鲫鱼背,像用模具码过一样,中间微微隆起、整齐有序;浇头色泽鲜艳,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但是它又比艺术表演更甚一筹,细腻到面汤的热气带着一颗颗微粒进入你的鼻中、脑中,一阵清香;清炒虾仁,因为是现剥现炒现吃的缘故吧,每一颗虾仁在你的嘴中爆破、分出一个个鲜嫩的小颗粒,刺激着你的味蕾;再吃一口面,面质刚好,软硬适中,面汤更是顺着面进入口中,一种悠悠的鲜味,从舌尖一直流淌到喉咙,让人一下就记住了面汤的味道。
  这第一口面,就已经将起早赶来吃面的困倦、漫长等待的厌倦消除的一干二净。
  苏州的汤面———是苏州人性格的缩影:精致内敛,毫不张扬,看似简单平常,却处处有深意;更是苏州人生活的写照: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细腻入微,在紧张都市生活中仍保持着细腻地享受生活的心态。
  当你挑起一小撮面吃的那一刻,苏州又回到了姑苏。
  朋友们,如果来到苏州,请你们从一碗苏式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