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拿下七校OFFER的“秘笈”
——走近土木1604班彭懿
他,一举获得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在内的七所高校的Offer;他,在辩论场上大放异彩,夺得了校辩论赛决赛的亚军;他,投身竞赛,取得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的三等奖。他说,自己可以前进得慢一点、少一点,但一定要确保自己在真正前进。他,就是来自土木1604班的彭懿。
“我觉得专业学习就是拼‘积木’”
“专业课的学习就在于将发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再去解决问题。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在拼乐高积木。”谈及彭懿优异学习取得的“秘笈”时,他表示。
对于彭懿来说,他的专业学习之路就如同搭建积木的过程,从零散的小积木入手,再逐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模型。他认为,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模式截然不同。在大学,更多的是思维导向和问题导向并存的学习模式,通过建立学科的基础思维体系,去掌握相应的原理和工具,不断探索学科的深度。
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对彭懿启发最大的是《土力学》和《钢结构原理》这两门课。学习之初,他对这两门课有点沮丧,因为分散化的知识难以抓住重点。直到在第二个学期学习了这两门课的进阶课程并做了相关的课设后,他终于得以将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
“工科学习知识点也比较分散,你只有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才能有收获。不到最后一刻,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拼的是汽车还是恐龙。”彭懿表示。也正是有了这些专业能力的积累和沉淀,让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的明确方向。
“业余兴趣提升了我的专业写作能力”
刚入学时,彭懿还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观看了土木工程学院辩论队的表演赛,看着在辩论场上清晰、迅速地表达出自己观点的前辈们,他暗自下定决心:加入辩论队,成为他们的一员,更要努力成为一个能舌战群雄的人。他如愿以偿地加入了辩论队,并逐渐成长为队里的主力,担任起了队长的职责。
在辩论队的那段时日,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一场临近期末考试的比赛,面对既要准备比赛又要准备考试的双重压力,他曾一度想要放弃那场比赛。“当时我真的想撒手不管了,但是作为队长,我又不能临阵逃脱。在大家精神不振的关键时刻,我不应该退缩,而必须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成功地打进了决赛。也许时隔数年后,他会渐渐淡忘在辩论场上曾经取得的成绩,但那些与队友不断探讨、修改论点的情景,会依旧在他的脑海里熠熠生辉。
辩论不仅让他收获了与队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的记忆,还让他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我在辩论队打的是四辩,经常要查阅文献、写稿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专业写作能力方面的训练,这为我后来写论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彭懿如是说道,“现在想来,任何兴趣只要你坚持地去、努力去做,最终都能给你意外的回馈。”无意中结缘的辩论,让他悄悄为自己的人生经历添上了一笔独特的色彩。
“我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
申研,从来都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就能成功的事,除了尽可能地去充实自己的履历,提高相应的学习绩点,通过语言考试关等,还需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繁琐漫长的过程。
在申研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彭懿印象深刻的事情。大二暑假,他在一个培训机构正着手准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当时他觉得学起来太难,有很强的厌学情绪。有次课后,他去问作文老师要范文来学习,却遭到了拒绝。原来老师认为就算把范文给他,他也不会好好学。班里不仅有很多本科来自国内其他名校的学生,还有本科就是在国外就读的学生。“他们的起点应该比我高了一截,可他们却在认认真真地备考,而我还在犹豫中自怨自艾。”就在那个刹那,我猛地清醒了,“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我能做的就是加倍努力!”
在他看来,想要成功申研,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学习,踏实笃定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在他决定出国深造后,他在学习上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前我很喜欢在周末出去玩,但在准备出国后,我就很少有空出去了,基本都是在学英语和专业知识,就这样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科研经历也是申请材料中的重要部分之一。也许很多人觉得本科阶段能参与科研的机会不多,可彭懿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之后,可以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想参与实验和做科研的愿望,通过观摩、实验等积累宝贵的经验。彭懿表示,不管处于哪个阶段,都要把握好每一个参与科研的机会,在课余时间多阅读相关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向老师或者学长学姐请教,让每一次努力都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
对彭懿而言,未来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相信他会在这条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前行之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
李维嘉 舒佳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