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自嘲的背后是认清现实的英雄主义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在网上火了,不仅衍生出各种段子和表情包,就连朋友之间的问候也可能变成“你好,打工人。”“打工人”这个略带自嘲意味的称谓席卷网络,反映出的不仅是普遍的现实生活压力,也体现出了和“佛系文化”“丧文化”完全不同的乐观奋斗精神。
  “累吗?累就对了。”“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多打几份工可以让你没时间花钱”等毒鸡汤是“打工人”梗的一部分,这种对现实的夸张式解读通过自嘲道出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共鸣,这也是“打工人”火爆网络的原因。无论是工地搬砖的工人,还是坐在办公室“996”的白领,抑或是所谓的中层领导,其实都面临着赚钱生活的问题,一句“打工人”消解了原本的职业之分,所有人都转变为了为生活奋斗的“打工人”,对现实共同的抱怨让人们在此刻获得了情感上的共振。
  然而与“丧文化”“佛系文化”不同的是,“打工人”们在看到压力之后选择的不是随波逐流或是自甘堕落,而是选择继续热爱生活,“不放弃”的内核才是“打工人”精神的本质所在。“打工使我们快乐”“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网友们将生活中的压力拿出来,通过玩梗的形式来自我解嘲,这种主动直面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是迫于生计就可以简单概括的。这种认清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青年人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来自职场、学习、生活的竞争压力,一边则是依旧选择奋斗的务实精神。
  “打工人”在疏解现实重担的同时,也揭示出当代青年人奋斗的姿态。黑色幽默的背后是对自我身份的放平和对生活预期的主动降低,通过符号化的表演来展现出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生存韧性,以一种英雄主义的方式去主动迎接挑战。
  “打工人”的网络爆红是一次集体性的网络狂欢,人们不仅通过段子和表情包用反语参与到这场对现实压力的 “吐槽大会”之中,宣泄了原本无处可说的情绪。同时,也从中认清了现实的真相,并用不丧不被动的方式获得继续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