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作品须对历史负责





  官媒点名、卫视停播、平台下架、官方回应……在过去的几天里,电视剧《雷霆战将》彻底“火了”,只是注定要被钉在抗战剧的“耻辱架”上。可以预想,它将以反面教材的形式频繁出现。
  为什么《雷霆战将》饱受舆论批评?首先是过度追求偶像化、年轻化。其具体表现为抽雪茄抹发胶等。我们可以不在乎衣服是否干净,住所是否好,因为在战争之下,每天都上演着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血腥与残酷,谁也不知道死亡会不会就在下一刻来临,而现在,战斗之残酷,都被电视剧里一个又一个头发被发胶打得油光锃亮的奶油小生消解了,甚至八路军女护士都穿上了连衣裙、高跟鞋,而革命前辈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抗战的不易,变成了在别墅里指挥的随意与随性。这些雷人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大众的不满,同时也是导致这部剧社会性死亡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剧情严重偏离实际。例如冲锋时人手一挺轻机枪,没有掩护没有步法,直接昂首挺胸向前走。这样拍气势是很足,但是这是在打仗,不是儿戏!这样做无疑会误导很多青少年,而且丧失了战争既视感。相比之下,老版《亮剑》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好评如潮呢?因为它尊重历史,真实地展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的抗战精神,以及那份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热血与勇气。
  近年来,许多题材的影视剧都有偶像化、年轻化的趋势,《雷霆战将》的出现似乎也在预料之中。究其原因,无非是想用光鲜亮丽的服装和年轻帅气的面貌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迎合大众娱乐的口味,以此达到爆红的效果。但是这其中也不乏像《伪装者》、《战长沙》等高质量的偶像抗战剧。同为偶像抗战剧,而结果却天差地别,由此看出,真正决定一部剧成败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其内在的品质,是对“偶像化”的适度把握,是对事实、历史的尊重。
  尊重历史,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汲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
  美国为遏制中国的发展,对我们的科技企业进行疯狂打压,甚至在疫情肆虐之后,对中国强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试想一下,在“一切皆可娱乐”下长大的下一代还会意识到前辈抗战之艰辛,牺牲之巨大吗?面对不流血的政治战争,他们还会有血性吗?这种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拍摄的抗战剧,不论怎么说都是对历史的轻佻、对英烈的亵渎,对年轻一代价值观的误导。我不禁想到了“娱乐至死”这个词。
  我相信,无论在什么时代,尊重历史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