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血报家国

——山东建筑大学“纪念一二·九”无偿献血活动纪实







  12月13日,正是第七个国家公祭日,仿佛感受到这一天的沉重肃穆,气温断崖式下跌到零度以下,全天最高温度零下一度,四五级的北风卷起地上的黄叶,在空中打着旋儿,中午有一阵子零星飘起了雪花,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早上刚过8点,商学院工商191的孙冰婵就来到了映雪长廊,毫无意外,三列长长的队伍已经排了10多米,足足有近百人在排队。她叹口气,呼出的气体瞬间化成了白雾,被北风吹散了。她掏出手机,准备消磨掉几个小时的等待时间,很快,她的手就冻得冰凉,不得不双手揣回兜里,原地蹦了几蹦。
  9点,孙冰婵身后的队伍排得更长了。三辆献血车开过来,停到了长廊入口处,队伍开始极其缓慢地向前挪动。不一会儿,有老师来发放暖宝宝,孙冰婵接过一个,握在手心里取暖,脸已经冻得发木。10点多,又有老师过来,劝说大家先回去等待,差不多到时间再回来。孙冰婵心里暗暗说:想让我回去,门儿都没有!我都来排了三天了,今天才有希望献上血。
  原来,按血液中心的要求,因A型血需求量小,每天限量130人次。孙冰婵正是A型血。12月11日,她中午来献血的时候,被告知A型血限额已用完,只好填了张表回去了。12日,她9点就来排队,却粗心大意站错了队,排了3个小时才发现,这是个测量血压的队伍,而且当时A型血的限额又用完了。13日,她8点半又来了,发狠一定得献上血,坚决不能离开队伍。
  老师们很无奈,只好另想办法,临时制作发放了预约号牌,领到号牌就确保能够献血,劝大家先回室内。孙冰婵摆摆手没有接递过来的预约号,还是亲自站这里等最让她安心。身后的队伍开始缩短,有一部分同学领到号牌就回宿舍取暖了。
  11点多,她终于排到了队伍的最前面。看到她填献血400毫升,志愿者们开玩笑问她:“是不是为了领这个毛绒玩具呀?”孙冰婵正色摇头:“不是。”从采血车下来,她感觉浑身轻松,完全没有去年献血后的眩晕感。
  去年,也是12月13日,年满18周岁的孙冰婵第一次献血,却因为中途眩晕没有献满400毫升。连续两年,都在国家公祭日献血,她觉得很有意义。对自己没坏处,又能帮助到别人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她要坚持做下去,每年献血,直到身体不允许为止。那么,老了回想起来,一定很开心自己做了很有价值的事,对他人有利,也算是为国家贡献了微末的力量。


  今天,能源201班的胡海涛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来排队,早餐也没顾上吃。昨天他已经来过一次,仔细询问了注意事项,确保自己够条件献血。
  冷风里等待两个小时之后,他领到了老师发放的预约号牌,上面用粗粗的黑字写着:3—59。他还是不肯走,心想:排到我了也没人来叫我啊,这个号牌不靠谱。
  排到他的时候已经12点了,胡海涛的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咕咕叫。信心满满地上了采血车,他一眼就瞥见一个躺倒在长椅上的女孩,脸色煞白。他忽然有一瞬间的心慌,脱口而出一句:“不吃早饭能献吗?”结果当然是被医生“轰”下车吃饭。
  胡海涛后悔自己多嘴,花了10多分钟迅速吃了午饭,又跑回来。再上车,又是一眼看见两个对头躺着的同学,这回他闭紧嘴巴,稳住心神,坐下抽血。看着鲜红的血液从身体里流出,他觉得很自豪,暗暗想象着他的血可能会挽救某个人的生命。忽然,旁边抽完血的一个男生,刚站起来就软软地倒在地上,呼啦一下扑过来三个大夫,一个掐人中一个抱住腿,还有一个急促地喊:“你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胡海涛惊得张大了嘴,忘了刚才的白日梦。男生很快就恢复了,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晕倒是因为自己晕血。胡海涛觉得这次献血一定是终生难忘的经历,自己毫无异状生龙活虎反而好像不太正常,为了献血而晕倒才是光荣的。
  工商202班的毕雅惠也排在队伍中,她对前来采访的学生记者说:“这点冷算什么,我们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想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获得“2019年度驻济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的王宝臣今年又来献血,他说:“今年的新冠疫情,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用行动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大学生也应该‘撸起袖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12月10日到13日,山东省血液中心出动3辆采血车,每天都满载而归,四天一共采集1792名师生的血液,总量达到63.67万毫升,又创新高。


  从2004年开始,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已经连续17年承办“与爱同行健康相随”纪念一二·九无偿献血活动。最初的设想,是以无偿献血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彰显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17年来,参与无偿献血的师生累计达到2万人,采血总量达到692万毫升,每年献血量都位居驻济高校前列,2019年更是取得了献血量第一的好成绩。2020年,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又双双打破往年记录,建大学子用热情和热血书写爱国爱家之情,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具体负责这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学院精心制定了活动方案,邀请血液中心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并培训志愿者,成立宣讲团,到每个学院进行专题宣讲,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她们还建立了1982人的“无偿献血答疑”QQ群,同时在映雪长廊设立咨询台,通过展板进行展示宣传。
  充分的前期动员工作效果明显,在学院设计的“无偿献血我先行”小程序中,预报名人数达到2000人。献血车辆由2辆增加为3辆,献血时间由以前的2天延长为4天。
  这4天里,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卞梅每天都去现场查看情况。13日上午,她担心天气寒冷学生容易生病,早早来到现场。看到寒风里蜿蜒排列的队伍,她心疼加上焦急,一边分发暖宝宝,一边和老师们一起劝说同学们回宿舍等候。学生们不肯离开,她只好组织大家找材料制作预约号牌。活动结束后,想起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她还是忍不住眼眶潮湿。
  山东省血液中心主任王淑荣也被同学们的执着所感动,感慨道:感谢建大连续17年在“一二·九”这个特殊的日子举行献血活动,今年疫情造成血库缺血,建大学子的奉献精神让人印象深刻,为驻济高校做出了表率。
  12月13日上午,山东建筑大学党委书记陈国前也来到了献血现场。看着眼前拐着弯才能容下的长长队伍,和这些冷风里安静等待的年轻人,陈国前书记感动不已,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同学们的后勤保障。
  鲁迅曾写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用鲜血和生命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即便无人能够理解。在民族复兴的前夜,21世纪的今天,90后、00后的青年们,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下成长,心中有家国天下的志向,眼中有帮助他人的悲悯,无偿献血成为他们表达深沉情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