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127岁修女楼“搬家”记





  2020年的6月10日,成为载入济南发展史册的一天。82分钟、76米、2600吨,原坐落于济南市历山路47号院内的修女楼“走”到了历山路与东关大街交叉口西南角,背面朝向东关大街的车水马龙,完成了整体保护性平移,同时也创下了国内采用大型液压平板拖车的最大文物建筑平移最远记录。
  这一创举却由号称“最牛搬家公司”的以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院长、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鑫为首的团队完成。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文物建筑的车辆移位工程,在这次平移的背后,有哪些波澜壮阔的故事?“最牛搬家公司”实现了哪些创举?一次平移创下全国、全市多个之“最”,平移保护中,创下了老建筑保护的哪些“最”故事,让我们一一“数”说。


“飞屋环游记”现实版,127岁修女楼的“前世今生”


  修女楼全称为“原天主教方济圣母传教修女会院”,建于1893年。作为济南近现代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楼背后曾上演了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记者了解到,此楼一度是方济圣母传教修女会院创办的淑德女中,是近代济南历史上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几经战火洗礼,1948年济南迎来新生,各类学校经历了整合,淑德女中和位于山大洪家楼校区内的懿范女中并入了黎明中学,1958年迁到泰安,是山东省泰山中学的前身。
  1952年,这座建筑并入济南市立教养院,1958年前后成为山东省第一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分校的校舍。至今,在建筑正上方的墙面,依然能看到字样。他们来到这里,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学习文化知识,有些人从这里学成毕业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此后,历山路47号院被移交给省教育厅长期使用,教育厅证书办公室在修女会院办公。凡是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各校都要到这里来领取。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建筑甚至关系着全省学子的命运。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曾是山东教育印务中心驻地。山东学生们当时的高考试卷就是从这运出去的。直到平移前,老楼门口依旧挂着山东省教育印务中心的牌子。
  2013年12月20日,修女楼被济南市文物局评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泉城变迁的它经过126年的侵蚀,还是非常牢固。虽然墙皮比较旧,但是一楼、二楼过道内比较干净。阁楼房间内已经无人居住,房内落满了灰尘。2019年3月,随着周边拆迁完成,这座二三十米高的修女楼露出了真容,何去何从引发众人关注。因原址地势低洼、易积水倒灌,不利于文物建筑的安全和长久保存,且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协调,这座百年修女楼需要“搬个家”的建议被提上日程。
  记者了解到,修女楼成为济南市文保单位后,济南市相关部门曾在2014年、2017年、2018年、2019年都做过专题研究。根据统一决定,修女楼保养维护要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持修女楼的原貌,不得进行拆改扩建,切实发挥文物本应该实现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成新的城市独特景观,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
  济南文史研究学者雍坚认为,在文物保护中,原址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是最佳方案,其次就是平移保护,万不得已才是易地重建,也就是编号拆除后,换个地方再重新修建。“最理想的方式是原址保护,平移算是退而求其次。但这要比恶意拆除、异地重建更好,更能原始地保护建筑的形态,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迁移保护。”
  记者了解到,总共有三层的修女楼为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达到了足足1700平方米,它的总重量大概有2600吨,要想把这个“庞然大物”移动起来,哪怕仅仅只是76米的距离,也听起来无疑有些梦幻。而且,这不比一般的挪移重物,它还要保证在平移过程中以及之后不能对这栋百年历史的老建筑造成一丁点儿的损坏。它虽然位置改变了,但外观、结构以及整体都不能产生丝毫的异样与变化,和原来必须一模一样,最终这项不一般的搬家重任交到了已成功指挥平移了42栋建筑的张鑫和其团队身上。


82分钟,“站立行走”76米,2600吨修女楼成功搬家


  听起来短短不到100米的距离,但是运输难度令人咋舌。历经百年沧桑的修女楼,老化风化严重,挪移工作中的一丝误差都会对其房屋结构造成影响,一旦倾斜变形极易导致房屋砌体结构开裂,为此张鑫团队经过整整8个多月的准备,制定了严格的运输标准。
  2020年的6月10日,历时82分钟、跋涉76米、历经127年风雨重达2600吨的“修女”平转身,街角换新颜。
  在这次平移的背后,实际上这家被誉为“最牛搬家公司”的团队付出了太多,从去年10月份至今一直在为老楼平移保护做准备。作为此次迁移保护项目的总负责、总调度,张鑫凌晨三点钟就赶到了工地上,与施工人员进行平移前最后的沟通调度。时间记录下了平移过程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幕。
  10:45分,修女楼迁移前的准备工作已就绪,只等一声令下。老楼周身挂满了红色横幅,预示着它才是今天的主角。围绕在它身旁的近200人,有施工人员,有文史研究学者,有媒体记者,有摄影爱好者,当然,也不乏关注这栋老楼命运的泉城市民。
  11:08分,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10列大型液压平板拖车的480个轮子动起来了!现场轮胎的平移速度非常慢,但的确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向东平移。
  11:40分,大型液压平板拖车的轮胎突然停止了转动。紧接着,轮胎开始转向、归位、再转向。老楼准备旋转20度了!480个轮胎,顶着2600吨的老建筑,同步旋转20度,修女楼平移保护现场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直播平台上也吸引了上万人在线关注。
  12:05分,修女楼平移现场骄阳似火,围观人员的热情也随之升温,因为又到了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修女楼转角成功!
  张鑫介绍,济南修女楼的平移难度主要有三点,一是顶升了1.65米,二是平移过程中转向20度,三是在修女楼即将落地之时,会落在24个桩子上。“转角成功之后,平移速度就更快了,预计20分钟左右完成。”
  一切都在张鑫的计划掌握中,12:30分,济南百年修女楼“搬家”成功,稳稳地立在新址之上,即将开启历史韵味与现代发展结合的新生。记者了解到,此次修女楼的平移保护项目斥资千万,就位之后还会对其进行系统性的修缮和装饰复原,让老洋楼焕发新生,为泉城济南保存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


“最牛搬家公司”15年已成功平移43栋建筑


  社会的认知变革与物流的创新发展,让这座百年的修女楼在新的地址上,焕发历史文化价值的光彩,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而在这场酣战中,张鑫团队对“运万物”作了浓墨重彩的诠释。
  此次平移保护工程由山东建大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及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设计、移位施工和平移过程中的健康监测。两单位负责人张鑫教授带领团队在建筑物移位领域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针对建筑物移位工程中托换、牵引控制、就位连接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系统地研究,全面揭示了托换结构受力性能、牵引力变化规律和组合就位连接支座力学特性,发明了滑车及步进式自行走移位装置、连续行进牵引设备等,研发了移位测控系统,形成了成套技术。“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多年来,两单位已完成建筑物移位设计及移位施工工程42项, 2006年的莱芜市高新区管委会移位工程目前仍是国内外最重建筑移位工程,2009年济南市经八纬一路老别墅平移是国内最远距离移位工程。
  此次采用“建筑物拖车平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的修女楼平移保护。截至目前,张鑫带领的“最牛搬家公司”已经使用该技术,平移了42栋建筑,修女楼是平移成功的第43座建筑。
  2005年,将建于1919年的位于济南市纬六路27号的山东丰大银行旧址“老洋行”向西整体平移15米,同时对其进行了修缮加固。该平移工程为山东省首次文保建筑平移,同时也是在国内首次将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应用于历史建筑平移保护就位连接中。
  2008年,将建于1920年的位于济南经二路纬六路的山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宏济堂西记,先向北平移11.8米,旋转3.8度,再向东平移16.6米,平移到位后再顶升0.4米。平移至新址后采用隔震支座与滑动支座相结合的形式,与新增地下室连接。
  2009年,将距今有80多年的历史的原位于济南市经八纬一路的一栋老别墅迁移30公里,因为济南市经十路限高制约,老别墅整体迁移前,将坡屋顶编号拆除,再将主体顶升,然后整体迁移,在山东建筑大学进行了二次顶升平移,最后完成修缮工作。这是在国内首次采用远距离原样整体迁移技术将其此工程是我国建筑物整体迁移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2018年,对总重量约1.4万吨的海南文昌鲁能精品酒店采用托车方式平移720米,竖向顶升6米,水平旋转35度,就位采用了隔震连接。项目4月开工,8月全部顺利就位。
  与此前纬六路老洋行、宏济堂西记、经八纬一老别墅平移不同,修女楼的这次迁移也创下了诸多纪录。首先,修女楼是迄今为止济南平移的老建筑中“年纪”最大的,与纬六路老洋行、宏济堂西记平移后挂牌省级文保单位不同,修女楼是市级文保单位挂牌后平移;其次,作为文保单位,修女楼面积约1700平方米、重约2600吨,在济南多次平移的历史建筑中面积最大、体量最重,此前纬六路老洋行建筑重约600吨、宏济堂西记重约480吨、经八纬一老别墅重约101吨;第三,修女楼“坐”大型模块拖车平移,在全国首屈一指,创下最大文物建筑平移的纪录。
  记录历史变迁,映射城市文化。历经无数峥嵘岁月、镌刻着旧日时光的一栋栋形态各异的古建筑不仅是一个个坐标,更像是包容城市历史与风土人情的书籍,留给后人品评审阅。尤其在现代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文物保护,恢复历史风貌,让老建筑修旧如旧,创新如新,充分发挥文物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保留城市记忆变得越来越重要。
  山东建筑大学团队对古建筑的一个个迁移保护实例见证了中国“建筑物移位”领域的蝶变发展,也丰富了山东建筑大学壮丽70年发展的履历,为历史遗存建筑的“活化再生”注入技术的力量,让从历史中走来的老建筑在穿越百年时光印记的过程中华丽变身,披上“活化”后的新装,丰富城市发展的底蕴,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让人抚今追昔,也深刻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