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多学科交叉构建

药物缓释系统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本报讯   近日,我校纺织服装学院戴家木老师研究构建了阿霉素负载多孔纳米碳纤维的药物缓释系统,对提高肿瘤的化学-光热协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工程技术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化学工程》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化学-光热协同治疗是肿瘤疾病的前沿疗法。该方法通过光热试剂对肿瘤进行光热治疗的同时,对化疗药物进行缓慢释放,延长了药物的作用周期。而化疗药物能够在光热治疗过程中加速释放,在光热停止后恢复正常释放速率,且不间断地进行化学治疗,从而在较低化疗药物浓度下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抑制。这一方法能够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达到定点投放的目的,不仅对人体的负担微小,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

当前,碳基光热试剂主要是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制成的纳米碳材料制备而成,因为该材料能够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性能。但由于该材料制备条件苛刻,制作成本高,使肿瘤疾病的治疗受到局限。因此,戴家木老师与团队利用非织造技术,使用静电纺丝制备了具有优良亲水性的多孔纳米碳纤维,该材料不仅制备简单,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在提高药物负载能力的同时,可以发挥稳定的光热性能,智能加速药物的释放速率,有效实现定点、微创且高效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对纳米和纺织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

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已成为解决各类应用型研究的大势所趋,也助推了纺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由于纤维材料在人体软组织修复或替换、物质吸附、药物释放、细胞黏附等方面表现十分出色,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人工血管、人工神经导管、人工肾、疝修补片等人体植入材料,手术防护服、医用口罩、手术缝合线等非植入材料都离不开纤维材料的使用;土工材料、储能材料、电极材料、空气过滤、污水处理、防护服(如核、磁、热、电等)、智能可穿戴服装等也需要纤维材料的支撑。

我校纺织服装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将高性能纤维及非织造材料研究与医学、建筑、交通等领域充分结合,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了“通大力量”,学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用高性能纤维及土工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于南宁-友谊关G7211、甘肃靖远-会宁G247高速公路、江苏南通市园林路北延通吕运河大桥主桥桥面铺装工程等示范工程。(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