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抓住疫情契机做好价值引导
本报评论员 庚子新年,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大地,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疫情在对整个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之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及教育工作者对大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思考。日前,教育部党组发文在教育系统中宣传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这场人与自然斗争的突发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这是国家的苦难和抗争,也是大中小学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思政课尤其要抓住疫情契机做好价值引导,把思想引导、知识引导、心理引导、舆论引导做到位。
聚焦思想引导,塑造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只是简单的一门课,而是为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疫情发生以来,伟大的白衣战士勇敢逆行、医者仁心、视死如归,可敬的科学家医学家们夜以继日、奋勇担当、无私奉献,坚强的党员干部军人恪尽职守、舍生忘死、践行使命,无数的志愿者普通人响应号召、积极行动、守望相助,疫情无情人有情,灾难面前大爱无疆,他们给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最美的诠释。思政课教师要以这些为案例引导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在思想上理解这就是爱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的体现,让学生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从比较选择中感悟生命价值、道德操守、人生意义,思考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树立起爱国爱民、勇担责任、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家国情怀。
聚焦知识引导,掌握科学。思政课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会学生掌握观察世界、认识当代中国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课程。思政课教师教育学生的不应只是一些抽象概念,而应包含在具体鲜活、科学理性的生活原理中。疫情所在的世界是物质的、变化的,同时又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被认识、被把握、被利用的客观实在。当前,思政课不能脱离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研究就思政讲思政,而要紧紧结合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判断,将学生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认识融入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实践思考中。战“疫”斗争,既彰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强大力量,也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巨大考验和迫切要求。只有这样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结合科学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才能在科学教育中让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针对性,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聚焦心理引导,稳定情绪。本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后,突发的传染性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不少学生及其家庭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疫情期间,我们关注网络,浏览朋友圈,大量的创伤性信息和未经证实的消息容易造成受众心理的过激反应,带来认知、情绪、行为和躯体生理上的不适和偏差,引发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及其走向,并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判断?这其中,思政课教师也有主动作为的空间,就是要重视心理引导的作用,善于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来实现价值引导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化身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同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开展认知调节,结合疫情的科普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正向思考、科学认知、灵活运用,实现对自我身心状态的调适,形成自我要求、对他人负责、守望生命、守护健康的理性心态,稳定好情绪,从而在疫情防控教育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聚焦舆论引导,弘扬正气。本次新冠疫情,从发生发展到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网上网下各种舆论思潮交流交锋。我们既看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感人事迹,也看到一些令人失望痛心的案例事故。既感受到人民群众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也看到一些亟待解决的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管理、危机治理的诸多问题。在把握疫情这一舆论生态变化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学生大力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一方面,在内容引导上下功夫,用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做有力的价值引导者。借助大量的主流报道和正能量宣传,让学生体民情、察民意、知民心,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认识到党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措施成效、动人故事和防护知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力量、成风化人。另一方面,在形式引导上做文章,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握融媒体海量信息资源、极快更新速度的特征,教会学生正确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的渠道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热点辨析、疫情对话等活动,学会区分疫情有关的舆论冲击波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与碰撞,在动态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取得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强 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