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人,七十载春华秋实共明月


九月底一个微凉的傍晚,在学校图书馆的报告厅,我聆听了一场讲座。讲座讲述的主角是两位赫赫有名的校友,一位叫许幸之,一位叫吴印咸。

他们是上海美专同寝室同学,在追求光明之路上他们是同志,在拍摄电影宣传抗日上他们是战友,他们合作拍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经历了炮火战争到和平岁月的七十年里,他们绵延不绝的深厚友谊深深地震撼了我。

讲座由原中央美术学院燕郊分院图书馆馆长、许幸之先生长子许国庆讲述,他娓娓道来,从九个时期回顾许幸之与吴印咸七十年的友谊。丰富的照片与文章见证了二人在七十年里凝结的战斗友谊。许国庆介绍说,许幸之上二年级时,吴印咸从老家转学来到上海美专,二人分到同一个宿舍。就是这一个机缘巧合,开启了他们长达七十年的友谊。二人虽然专业不同,但志趣相投。即使是在毕业回到家乡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还是会经常通信。

受北伐战争影响,留学在外的许幸之决定回国,参加北伐军革命工作。许吴二人终于在上海再次见面。可令人没想到的是,许幸之到北伐军政治宣传科报到时,居然被抓了起来。之后的整整三个月,是吴印咸历经千辛万苦,才将许先生营救出来。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消沉他们的决心,而是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左翼文化运动。即使是一个义务的工作,他们也会为了使舞台呈现最佳效果而不顾身体拼命努力。

就职于天一公司时期,二人工作上相互配合,同心协力。许幸之负责美术布景,吴印咸负责摄影。二人在艺术方面有相同的追求,都关注与有关社会生活的题材,和一般画家、摄影家相比,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与社会责任感。后来,中国共产党准备拍一部反映知识分子走向抗日救亡道路的影片,许幸之被任命为电影的导演,吴印咸作为电影的摄像。全面抗日爆发后,为了拍摄一系列抗日的纪录片,许吴二人再次搭档,共同记录下抗战的枪林弹雨和感人至深的人间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最终没能和观众见面,但这段经历使得他们更加坚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随后,受中国共产党委托,吴印咸作为专家,到陕北拍摄《延安与八路军》。同时,许幸之也为新四军工作。两人作为爱国抗日的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走不同的道路,却有着共同使命与目标。

抗战胜利后,二人辗转各地工作。后来,许幸之调任中央美院工作,吴印咸在北京电影学院工作,许吴二人终于重逢于北京,并留下了许多珍贵合影。一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是两位年过古稀的艺术家,依然执着于艺术,依然炙热的友情。1900年,是二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讲座最后展示了吴印咸前期和中期摄于上海时代与延安时代的摄影作品,一张张、一帧帧,让我领略了图片记录历史瞬间的巨大影响力。其中包括吴印咸最为著名的《白求恩》,是他在晋察冀边区采风时,目睹了白求恩先生救治伤员的过程,于是拍下了这一珍贵的影像。校友吴印咸更多的作品,拍摄的都是社会生活,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讲座展示的众多作品中,不论是风景还是人物,真实性和社会性,始终深刻的印在吴印咸的摄影作品里。不论何时欣赏,总能从吴印咸的摄影作品里体会到独特的深刻内涵。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虽短,但凝结了长达七十年的真挚友谊。从同学到战友,从战友到兄弟,这份友情是时光所无法泯灭的。此次分享的一手史料,皆来自于许幸之的传述和未发表的回忆文章。讲座通过最真实的资料,将许幸之与吴印咸相处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映入我们脑海,每段故事都让我动容,令我回味。

始于巧合,敬于才华,合于性格,终于二人崇高且炙热的共同追求。七十年岁月春秋轮转,两位先生的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样,他们在上海美专时种下的友谊之种,无惧时光洗礼———少年,青年,壮年,暮年,何其幸运,一生有一名挚友,陪伴着经历过人生每一个重要片段。在这平凡的傍晚,许幸之与吴印咸之间的深厚情谊,不平凡地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