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艺术之花开在每个人的心灵
近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本文从美育的内涵特点着手,就大学和艺术院校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促进美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一点思考。
美育是对所有人的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刚刚颁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黑格尔就认为审美教育和人的精神教养全面发展紧密相连,他在《纽伦堡高级中学的讲话》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期间的目标不在于纯粹的实用性和在公共生活中成为焦点,而是全面的精神教养,因此‘美的世界’必须在课程中得到合适的位置。”可以说,不同于其他技能和知识的教育,美育是是精神层面的教育,是针对所有人的普遍性的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教育。美育很大程度上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的,但不能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从哲学上讲,二者具有目的和手段,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说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就像海德格尔对于技术作为座架和合目的的手段的定义那样,艺术教育是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教育,美育才是形而上的、价值观、是非观层面上的熏陶和化育,才是人作为存在者的目的。
美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大学的立身之本,而学校美育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除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之外,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学校美育工作。一是开发美育通识课程,集合南艺和国内院校的一流专家,共同开发美育通识课程《大学艺术美育》,内容涉及各个艺术门类,录制的一批线上课程目前已经上线。同时,还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编撰、出版南艺版的系列通识读本,首批18本有10本已经分别通过了出版社的初审和终审,即将付印。二是以艺术创作促美育开展。近年来先后推出了歌剧《秋子》、音乐剧《十二秒》《落樱成梅》、话剧《那时花开》、多媒体音诗画交响音乐会《和平颂》、大型油画作品《南京审判》、大型舞蹈诗剧《阔步新时代》等一大批主旋律艺术原创作品,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艺师生或主创或参与制作了广为流传的《武汉莫慌,我们等你》《最美逆行者》等一批MV作品,设计、传媒专业师生创作的“我在岗”系列漫画和驰援湖北系列海报由新华社官微等平台发布,累计被全国800余家媒体转载。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内容鲜活、形式鲜亮的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既加深了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还强化了青年学子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导向和关注时代、谱写时代、讴歌时代的艺术追求,实现了美育与立德树人的有效衔接。三是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校园和艺术教育场所的美育功能。环境育人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等艺术教育而言尤其如此。优美的环境会规范人的举止,制约人的行为,进而提升个人的素养和品味。学校在校园环境打造上花了很多功夫,不大的校园里,有两尊萨尔瓦多.达利的雕塑,是由侨福集团原主席黄建华先生捐赠的,两尊雕塑全部摆放在校园的室外空间,四周没有围栏,学生们可以近距离欣赏,甚至触摸大师的作品,这在全国高校是绝无仅有的。此外,学校还有仿古石塔,近千个石碾和数量庞大的雕塑群、艺术品,学校四季都有花香,经过精心打造,每个空间都值得驻足欣赏,使南京艺术学院成为了南京市的文化公园,参观者流连忘返的地方。四是在校园里注重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学校在校园里散养了几百只鸽子和几十只孔雀,每天几百只白鸽在校园上空盘旋,已经成为一景学生们在和它们的相处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自然,让学生宠爱它们的同时也温润着自己的心灵。
社会美育是艺术院校的应有之义从大学的功能和目标来说,不仅应该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还有服务社会,而美育则是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艺术门类齐全,办学实力强,且处于主城区,学校有现代化的美术馆,专业的音乐厅和实验剧场,尤其是我们的美术馆,开馆8年来,引入了诸如奥托·迪克斯、弗朗西斯·培根、乔治·布拉克、乔-彼得·威金、L.S.洛瑞、肖恩·斯库利、井上有一等在国际知名的艺术家作品以及文献展,也包括毛焰、周春芽、缪晓春、邱志杰、岳敏君等众多国内一线知名艺术家作品展,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而且他们还举办了数百场的公共教育活动,引发了极大的好评和关注,连续多年被《国家美术》杂志评为全国年度十大艺术机构。可以说,南艺几百亩的校园聚集的七八个展览场地和近十个演出场馆,还有很多教学场地我们都是对社会免费开放的,而且这个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具有深度艺术参与感的开放。使南艺不仅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地方,也是让社会走进美、感受美、欣赏美、接受美,通过美育来塑造人的地方。从2016年起,南京艺术学院连续举办了五届520毕业展演嘉年华,以“一校展演,全城盛宴”为目标追求,以丰富多彩的样式整体地、全方位的在同一个时空中向社会集中呈现毕业生的创作展演成果,成为在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文化活动,在前四届嘉年华举办期间,媒体也在高密度、多频次的关注演出活动和参展作品,甚至还一度引发了观展素质的讨论,这些无疑都带动了整个市民素质的提升。即使今年因为疫情原因,举办了线上展览,当天访问量也超过了100万人次。可以说,艺术之花开在每个人的心灵,开在每个人的微笑当中,这才是艺术教育一种巨大的成功。
大剧院小剧场模式是公共文化服务美育的现实途径艺术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政府既要打造大剧院,也要开设小剧场。大剧院可以做高大上的内容,来展示国家发展的高水平,小剧场沉入到社会当中,让广大的市民深度参与。接地气的小剧院能够接纳更多社会话题,形形色色、身份各异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共同交流、相互影响,实现对他人的共情和理解。而全社会的美育既能通过黄钟大吕般的高雅艺术实现,也可以通过“微”、“小”的演出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积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