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谱写强国的蓝色华章

——记 2020 年度校长特殊奖励获得者李华军院士团队


“李华军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获得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9 月 10 日,中国海洋大学颁发 2020 年度校长特殊奖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团队因在海洋工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被授予“突出贡献奖”。

2004 年、2010 年、2019 年,十五年,三获国家奖。是什么驱使他们不断前行?又是什么支撑起这一次次的跨越?

领跑海洋工程创新“加速度”

 

严酷复杂的环境和海洋环保的红线始终是摆在海洋工程界的两大挑战。

李华军带领团队直面挑战,围绕近浅海构筑物的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技术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与自主创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试验,最终研发了透空式新型近浅海构筑物及分析设计理论,发明了复杂恶劣海况下桩基施工与软基处理关键技术,创建了近浅海工程安全防浪、水下自动测控安装、损伤检测与修复加固新技术等一整套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成为新时代开发利用海洋,逐梦蔚蓝的坚实保障。

路岛工程,作为胜利油田滩海油气开发的基础设施,时常遭受风暴潮和寒潮的袭击,运行风险较大、环保问题严峻,成为困扰油田生产运营的主要隐患。为此,李华军团队与胜利油田协同创新,在工程建设中采用“近浅海构筑物安全防护与加固技术”进行防护方案设计,确保了人工岛和进海路结构的安全稳固。为保护近浅海环境,应用“近浅海新型构筑物及其设计分析方法”,提出滩浅海资源开发环保型路岛、潜堤等新型构筑物的工程设计准则,保障了工程区域的水体自由交换,达到了安全、环保、经济的工程效果。

为“一带一路”建设助力添彩

 

“服务国家战略,以工兴海强起来。”是李华军及其团队孜孜以求的动力之源。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李华军带领团队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为抓手,积极融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沿线地区或国家的海洋工程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战略咨询。

受聘中国工程院南海重大咨询项目专家、负责“一带一路”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清论坛”——“南海和极地开发的海洋装备关键技术”主席、主持海洋与海岸工程“十三五”学科发展规划……多年来,李华军带领团队成员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工程建设出谋划策,勇担智库使命。

胡布燃煤电厂项目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时,签署的中巴 51 项合作协议之一,属“一带一路”及“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重要能源项目。该工程直接面向阿拉伯海,受中长周期涌浪的影响,施工条件十分恶劣,困难重重。项目组协同创新,采用“桩顶支撑移动平台桩基施工技术与装备”,实现了沉桩、钻孔、钢筋笼下放、桩基浇筑等一体化施工,消除了恶劣海况对桩基施工进度和精度的影响,保证了全天候安全、高效施工。

项目组又一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中国贡献。

谱写以工兴海的华美乐章

 

十余年来,项目组通过开展“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创新,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软件著作权 5 项,关键技术被纳入国家行业标准 1 部,主编国家行业和企业规范标准 2 部,主编交通部水运工程一级工法 1部,出版学术专著 3 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余篇。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港口、岛礁、近浅海路岛等 30 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项目,赢得良好反响。

阿什多德港,位于以色列南部,毗邻地中海,是该国第二大港口。在防波堤建设中,项目组认真分析、改进施工思路与方法,利用“海上碎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与装备”,解决了防波堤软弱基础处理的工程难题,将此前设计的大开挖换填方案变为碎石桩基础处理方案,确保了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显著降低了工程投资。在码头施工中,又利用“桩顶支撑移动平台桩基施工技术与装备”,将海上桩基施工巧妙的转换为陆上施工,彻底避免了恶劣海况对海上桩基施工的严重制约,用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高效率的施工赢得了项目方的认可与赞誉,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海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以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徐光为组长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如是评价。

从此,中国海工企业自信地“走出去”有了更强大的技术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