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崇廉 方 得 始 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们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此,本报与学校纪委办/监察处共同开设“清风廉语”专栏,旨在弘扬我国传统廉政文化,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推进我校廉政文化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育人环境。
年少时,提到“廉洁”一词,最先想到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清正廉明,一口铡刀可斩皇亲国戚,为后世敬仰。长大后,逐渐了解很多以廉洁闻名的人物。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皆能忧民、忧国者,方为好官。曾任山东潍县知县的郑板桥,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道出了他的爱民之心。像范仲淹、郑板桥这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对执政者最基本的要求,为官者不应贪图安逸享受,需常怀仁爱之心,做到明德勤政。
人们常言“厚德载物”,什么才是“厚德”?儒家思想认为,“德”有两层含义,一指“德于性”,强调内涵,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指“德于行”,强调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等。一个人要“厚德”,首先要在德性上认同,在德行上遵行,做到表里如一,成为社会人学习的典范。
“德”的含义广博,廉洁自律正是“厚德”之伊始。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学者王逸在注释中说:“不受日廉,不污日洁”,给廉洁作了定义,即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洁正是“德”之于行的表现,不贪取不应得的财物,洁身自好,正大光明,行之于廉,才能受之以洁。因此,廉洁自律正是“厚德”之伊始,“载物”之前提。《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养德是为官治国的基础。为官者若能明德,必会亲民勤政。明德勤政之风可使社会秩序井然,经济向好;而贪污腐败之风则破坏安定,威胁社稷。廉者,如开封府尹包拯不徇私枉法,著其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修其身,将明德昭示于天下,被后人所敬仰。也如东汉刘宠,在任会稽太守时,廉洁勤政感乡民,除捐减负惠黎庶,确保治下“狗不夜吠、民不见吏,郡中大治”,被后人敬若神明,历代颂扬。贪者如宋初宰相赵普因贪被撤职,也如清朝第一贪和珅,因贪被抄家,皆被世人所唾弃。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这些美好的品质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财富,它们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被埋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伴随着我们一生熠熠生辉。
(本文选自中共陕西省纪委宣传部编《经典家训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