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





  近日,山东大学李占扬教授团队在河南灵井发现的鸟雕像化石入选Archaeol-ogy(《考古》)杂志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引发强烈反响。
  考古学向来被人们称为“冷板凳”学科,今年考出676高分的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时还引发了一轮热议,不少人认为考古专业不利于就业,而且收入也不高,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
  其实,已经成为中国考古领军人物的李占扬教授,也是坐过“冷板凳”的人——从2005年开始发掘研究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到2017年才在世界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起初的发掘过程并不顺利,几乎没有人支持这个既看不到希望又挣不到钱的项目,李占扬教授靠自己的奋力坚持才得以最终完成。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需要持续不断的辛勤付出,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近日,在为师生医务员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上,学校党委书记郭新立与现场师生交流时特别指出,做基础研究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
  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过程都不可能完全一帆风顺,都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都会有暂时缺少鲜花和掌声的时候,也就是坐“冷板凳”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曾说过,每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
  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坐得住“冷板凳”并不容易。面对与日俱增的社会和生活压力,坐“冷板凳”需要放下对名利的追逐,需要超脱的心态、开阔的胸襟和沉稳的定力。需要把眼光放长远,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更需要潜心钻研,持之以恒,有时候甚至还需要“破釜沉舟”的魄力。
  当然,坐“冷板凳”,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把“冷板凳”坐热,而不是把“冷板凳”一直坐下去。换句话说,“冷板凳”不仅要“坐得住”,而且还要“坐得热”。绝不是守株待兔,幻想哪天能够“天上掉馅饼”,更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止步不前。而是积势蓄能、厚积薄发,通过好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自己,实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突破。
  可以说,研究成果被学界赞誉为“中国人正在改写人类起源的历史”的李占扬教授,正是一位将考古学这把“冷板凳”坐热的人。考古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月初,《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强调,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被学生们奉为“男神”的杜泽逊教授也称得上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山大人代表。山大中文系出身的他,自1992年至2005年历时14年完成版本目录学专著《四库存目标注》,2004年至2012年历时8年主持完成国家清史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一项项殊荣的背后,离不开杜泽逊教授无数个日夜“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的坚守。
  除了要勉励广大师生发扬“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在制度层面,更要为科研工作者坐“冷板凳”做好相应的服务和支撑,让大家能够把“冷板凳”坐得更舒服。打破“唯论文论”“唯项目论”,不以论文和项目作为考核的绝对标准。为学者提供更加宽松的科研条件,比如,适当延长考核周期,从一年一评改为三年一评或者一个聘期一评,让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机会展露出来。
  在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樊丽明校长在讲话中强调,要求真务实,肯下“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苦功。始终保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磨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守学术诚信,专注专业训练,用奋斗和实干创造新业绩。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实现“强校兴国”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