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
9月3日,山东大学党委发布了《山东大学文化引领战略实施纲要》,号召全面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此前召开的有关会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文化的复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是文化的建设,山东大学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的根本是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担承文化使命、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是建设一流大学、实现“由大到强”的重要内涵,是彰显办学初心、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有关会议强调,文化引领战略在学校“六大战略”布局中居于统领地位、发挥基础作用,具有先进性、引领性的山大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广泛山大自信、山大共识,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禀赋优势和最强驱动力量。
文化是个外来词,英文与法文皆作Culture,其词义源于拉丁文Colere,本义是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有化育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等意思。由于文化概念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东西方学者给出的文化定义数以百计,各有强调。概括而言,文化包涵的要素是,群体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语言、好恶和生活蓝图,因为有效解决了相同的生活问题而被广泛采纳形成传播;不同族群和社群的文化有差异。
微观而言,文化即人心,文化即人化。个体的信仰、三观、道德操守、良知良能、情感倾向、偏好偏嗜、理想梦想、方式方法,无一不受文化的濡染,择其善者而从之、而守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安身立命,以成善我。宏观而言,文化构成了群体的社会的人文环境。一个群体因为共同的事业构成一个目标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并因为各种岗位需要而形成人财物诸多资源协同运作的完整的事业系统,形成一个人文环境,获得1+1>2的系统增益。理想的文化系统能够保障每个成员人尽其才,发挥其天赋天性天才,获得公平的利益,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给人以最佳的获得感、实现感、幸福感、归宿感,使之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系统效益最大化。总体而言,文化既是生产关系,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既是软实力,文化也是硬实力。因为文化牵扯到人,而人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中最活跃并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故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是由人和人群产生并使用的,故组织人群产生软实力和硬实力的文化成为一个群体两种实力的决定因素。
大学文化是这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来说,是在这所大学的人群中形成和传播的文化。它涵盖了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传统、精神、风格、特色和实践多种因素,也包括了大学学术、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师生文艺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大学文化还包括大学对外部群体和社会产生影响的部分。
表面上看,一流大学的文化就是一流大学文化,其实不然。相比较而言,一流大学通常强调办学的指标性,某一阶段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学就是一流大学;而一流大学文化是更长期的、更具系统性、更有广泛性的一流影响力,大学的某些办学指标会有波动性,但一流大学文化能保障大学办学水平长期处于先进行列。没有一流大学文化,出于偶然性巧合,大学的一些指标会达到一流大学水平,但不稳定、难长久。所以,一流大学文化是一流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系统的总体的长期的保障。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重视一流大学文化的建设,实施文化优先建设、文化引领战略。梅贻琦所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现在看,大师大楼都重要,完善起来讲,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大文化之谓也。
文化具有自发性,即人民群众在伟大的实践中自发产生的解决问题的好的思想观念、方法经验,并得到了普遍接受。如五四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曾领风气之先,对不同时期的民族进步事业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如何用好文化的自发性,为山大的文化建设、文化引领战略实施服务?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调动广大师生医务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多点萌发、多层次开花、全方位结果、全时空传播的大好局面;提高山大人对山大文化建设与传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贡献度,缩短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以优秀的文化育化人、团结人、吸引人、感召人、成就人;特别重视引进人才的文化“萃取”,通过引进人才,引进文化;不断总结团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制度与方法,允许试验、允许失败,包容不同特色,长远对待科研与应用产出,梯次化立体设计办学体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管理工作者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拜群众为师,获得深藏在人民群众中宝贵的经验、智慧和民心民意,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增长点、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