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援荆楚唤来春天带笑归
——山东大学援鄂医疗队抗疫战“疫”记

3月31日下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乘坐飞机抵达济南遥墙机场;4月6日下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凯旋。52与60,对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来说,是这两支整建制医疗队战“疫”的天数;94与164,是两支医疗队队员日夜奋战,分别收治病例的人数。
热血“逆行”:10分钟告别父母,省委书记为队员送行
曹英娟在集结队伍援鄂消息下达的第一时间,没有与家人商量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为避免母亲担心,直到凯旋而归她才敢告诉母亲自己支援疫情第一线的经历。魏峰涛作为援鄂医疗队领队在出发前只用了10分钟告别父母,随后便赶赴医院领取任务、组织队员奔赴“前线”,正如他在随笔中写到的:
“紧急的出征,来不及更多的准备。一件蓝色队服、一顶蓝白相间遮阳帽、一个蓝色口罩汇集成了医疗队的标志,也绘就了一副蓝色的‘逆行’风景图。”
与此同时,山东省委、省政府,山东大学也为出征的援鄂医疗队队员们带去了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帮助队员们减少后方的顾虑与压力,愿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和依靠。在第二医院、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抗疫第一线前的出征仪式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出席仪式并讲话,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为医疗队授旗,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多次参加抗疫医疗队出征仪式,为队员们送行。
2月9日下午,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接管17病区和18病区两个重症病区。曹英娟所在的护理团队,担负着抢救、对重症病人进行管理、帮助病人呼吸康复等重任。从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曹英娟便知道自己与医疗队的成员们踏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许多重症病人有基础疾病、对护理专业水平要求高的问题,她带领团队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实施精准的护理治疗。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联合护理质量与安全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曹英娟坚守定期监控科室护理质量、召开会议分析科室护理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责任,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2月9日晚,第二医院医疗队抵达武汉第二医院,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1区7楼重症病区。在抵达的当晚,面临当晚就要收治病人的困难,魏峰涛综合考虑医护人员们对设备程序不熟悉、防护用品不到位、舟车劳顿的疲惫等问题,在第一时间做出先收病人、休息一晚,第二天全力救人的决定。在安顿好队员后,他与队里的几位领队和联络员火速开会,事无巨细地制定好严格的防护流程、交接班与生活管理等制度,做好迎接高强度工作的准备。在所有队员的团结坚持和团队的良好配合下,在医疗队抵达的24小时内,妥善收治了第一批29名重症病人。
3月17日晚,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在第二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武汉驻地举行,魏峰涛、刘海英、刘振上、于晓明、常超5位队员在临时党支部书记马承恩的带领下,在党旗下郑重宣誓,承诺愿意在抗击疫情的重要关头,发挥党员的精神品质,勇敢担当,在抗疫“狙击战”中以实际行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作为新党员发言人代表,魏峰涛的心中充满了自豪,此次“火线入党”更是完成了他一直以来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他说,在“火线入党”后,他将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用医术救治更多病人。他做到了。魏峰涛始终牢记责任与使命,坚持吃苦在前、以身作则,甚至每天持续十几个小时奋战在抗疫一线:除了带领队员完成病区前2例高感染风险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救治、协调CRRT开展等对常规患者的救治,他还与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商讨病区管理工作,提升了病区救治能力。
作为援鄂医疗队里最小的成员之一,“90后”常超在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递交“火线入党”申请书,“去承担‘90后’应该承担的责任”。面对长时间穿防护服、佩戴防护用具带来的喘憋、头晕、出冷汗等不适感,她坚持着。即使累到筋疲力尽,休息一会常超便能“满血复活”,接力抗疫“长征”,继续在战“疫”最前线奋战。
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李远也郑重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作为科室ECMO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不断克服感染甲沟炎带来的不适,挑战心理和身体的承受极限,只为圆满完成工作。在党旗下举起右拳郑重宣誓时,李远感到“全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战“疫”期间,山东大学援鄂医疗队共19人“火线入党”,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截至3月16日,共有140多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疗队员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占医疗队群众队员的近80%。
为了实现“队员‘零感染’、提高重症患者治愈率”的目标,齐鲁医院护理团队对各岗位的工作环节、技术操作、专业评估,以及病区分区设置、监管流程等进行了充分探讨。曹英娟牵头制定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感控与护理管理手册》,这一标准受到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工作的国家医疗队同行的肯定,被推广应用到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一线,目前已申请地方标准。与此同时,经过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齐鲁医院护理团队整建制为100名护士进行排班,根据不同的专业倾向划分病区,设8位护士长协同管理,同时设立了4小时轮班制。曹英娟和团队共同探索出“移动查房”,通过移动终端对患者进行救治和护理,进而开展远程连线会诊,实现实时指挥,降低了感染风险;队员孙勇设计出了一款“输液针头分离器”,可以自动切断针头,有效防止了护理人员被针头刺伤;不少病人在雾化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有着极大的传染性,队员王成涛改良了雾化吸入器,减少了气溶胶的产生。这些管理经验和“小发明”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更大程度上保证了护理人员的安全。
除了这支精锐的护理团队,医疗队的其他团队、成员也为更高质量地救治病人坚守在岗位,做好配合,做最大的努力、尽最大的责任:李玉在接管病区后,与病区主任胡昭结合齐鲁医院治疗病毒性肺炎、呼吸衰竭的经验,紧扣诊疗方案,创新了治疗措施,促进患者痊愈;戴彦君、徐亚楠等护师们不仅做好了自己的护理工作,还将自己省下来的食品、生活用品分给患者,帮患者理发,为患者带去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的张璇与段元秀发现防护服上没有装胶布等必需品的口袋,为减少大家的体力消耗与工作量,亲自缝制了便于随身携带的小布包。
从2月7日到4月6日,齐鲁医院医疗队60天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64例,其中危重症和重症84例,治愈出院128例,无一例重症病人转为危重症。4月9日,在国外疫情形势日渐严峻之时,曹英娟将这两个月的实践经验整理出来,就进出污染区的防控方式、专科护理、团队管理方式、医护人员心理调适方法等内容,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得克萨斯州医学中心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医学院专家网络连线进行交流分享,贡献齐鲁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谢谢你们这么多天的照顾。”14床的95岁老奶奶是重症病区最后一名出院的患者,也是同济医院两个院区收治病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出院前,她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止不住地道谢。这位老人年事已高,患有老年痴呆、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且因为疫情无法得到家人周全的照顾,入院时在身体和营养方面存在问题。住院以后,老奶奶得到了山大二院医疗队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很快便康复了。“我在这里,你们照顾得太好了,我不想出院。”在疫情期间,老奶奶同医护人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舍不得离开。老人朴实的心情让医疗队员们非常感动,为了让她放心,马承恩和医疗队员们专门同老人所在的社区进行沟通,在确定出院后会有专人护理后,反复做思想工作,最终老奶奶才同意回家。
专业的救治与用心的护理彰显医者仁心、齐鲁大爱,他们值得最深的敬意。“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是齐鲁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张静静护士的座右铭。初到黄冈,面对由于听不懂方言导致的交流困难,张静静自制了一本《护患沟通本》,列出一些日常用语和简易回答,为医疗队与患者沟通搭建了语言桥梁。在战“疫”一线的日记中,她曾这样记录下她最大的心愿:“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患者的平安,我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患者痊愈出院。今日立春,希望‘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听到的都是好消息。”张静静护士用生命守护生命,践行了一位医者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永远地留在了这个静静的春天。4月6日,湖北人民及全国人民怀着沉痛的心情静静地送走了32岁的她,但她守护的生命回到了春天,她守护的城市已经重启。
去时冰天雪地,归来春和景明。防护服是白色的战甲,方言卡是战斗的见证,口罩脸是天使的容颜,这个春天是凯旋的春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曲仪庆(山东大学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李玉、主任护师周敏,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魏峰涛、副主任护师董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山东大学派出的医疗队员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法院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插管小队荣获先进集体称号。4月27日,山东省总工会授予2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王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吴剑波2020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4月28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获得2020年“山东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4月29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许伟华,曹英娟入选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先锋。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曹英娟,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神经内二科病区护士长曹德燕荣获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称号。5月15日,在全国妇联举办的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云发布活动上,许伟华家庭获评2020年“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孙栗昕明 王淑平 宋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