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故事:红木桌上的一盏灯
进入十二月,天亮得越来越晚,考研倒计时的数字开始以“1”打头。来自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国际工程班)的李京效低着头坐在桌前,手里紧握着他的水杯。对于过去这一段时间的备考经历,他这样总结道:
“考研就像黑着灯洗衣服,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洗干净,等考出来的那一天才能知道。”
早上七点,逸夫图书馆门前还没排起长队,鸿远教学楼里已经有了光亮,滋兰苑食堂里刚摆出不久的早饭冒着腾腾的热气。李京效从寒冷的室外走进食堂,眼镜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雾气。匆忙用完早饭后,买上一杯咖啡,李京效迈着匆匆的步子走向食堂对面的鸿远教学楼。在此起彼伏的背诵声中,李京效新一天的备考拉开了序幕。
每天六点半起床,然后吃早饭、背书、做题、午休、接着做题……这样重复的日子李京效已经坚持了好几个月。因为住在西区,去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他选择了在鸿远教学楼备考,自此之后,鸿远一区一楼的红木桌子成为了他的备考“主阵地”。
今年返校后,李京效还在为争取保研的机会做最后的冲刺,每天六点多起床学习。九月,保研名单揭晓,没有李京效的名字。
“其实也没有太失落。”他说,“但多少有一点后悔,为什么大一时没有再努力一点。”保研之路不通,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考研大军:“不考的话也有其他的路,但这可能是一个再次选择的机会。”
虽然没能保研,但是那段冲刺学习的经历为李京效之后的备考打下了基础,“虽然进度很赶,但也没有很紧张。”晚上七点以后,他会做两篇英语阅读,然后接着背书,背到十一点回宿舍休息,第二天继续六点半起床。有一次,李京效快到鸿远教学楼的复习地点时,遇见了打扫卫生的阿姨,阿姨问他:
“同学你怎么一周都没有课,我看见你在这儿坐一周了。”
“连阿姨都认识我了。”他笑着说。下午三点,当李京效坐在红木桌旁埋头刷着数学的《一千八百题》时,坐在他对面的上官煜正在做英语真题,放在手边的手机计着时。上官煜和李京效是同班同学,知道对方都考研后,他们成为了研友。对上官煜来说,读研是他的人生必选项:
“我以前家里在农村,我想读研之后,能找到一个更好一些的工作。”为了达到目标,上官煜制定了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从早上七点二十到凌晨一点,稳稳把握着各科复习的惯常节奏:先背政治,再做数学题,一般情况下对完答案就到了一点钟,吃完午饭回来继续做英语题;晚上,政治、英语、专业课的复习巩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十一点半回宿舍后,再背会儿英语单词,刷刷政治选择题;凌晨一点,上官煜关掉台灯,一天的疲惫让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对上官煜来说,“改善未来生活”的目标是他最初努力学习的驱动力;随着备考复习的愈加深入,考研中的自我提升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也更加坚定了他读研的信心:“之前我觉得上大学很轻松,所以大一大二的时候比较放松,没有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直到现在考研,我才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状态。”
除了越来越紧张的时间,进入冬季之后,寒冷的天气也给李京效和上官煜的备考带来了更多的挑战——红木桌位于教室外面的走廊,走廊里很冷,所以在旁边的教室没课时,他们会把阵地挪到教室里。但是有暖气的教室太热,又会让人犯困。
“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不会那么容易犯困,坏处就是太冷了,学得不舒畅。但是如果你学得入迷的话,也不会觉得很冷。”上官煜半开玩笑地说。
除了“忽冷忽热”的烦恼,“脑袋装不进知识”的不在线状态以及疲惫带来的困倦也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做题做不下去时,上官煜会硬逼着自己继续做下去。
“考试的时候你不可能停下来睡一会,时间不会静止,所以我也不能停下来。”
在繁重的复习任务和紧张的压力之下,彼此的陪伴和鼓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一大动力:“我觉得研友是必须要有的,当一个人有不懂的题或知识点时,懂的人可以讲一讲,找到好的复习资料时也可以共同分享、共同进步。”除了学习方面的交流,李京效和上官煜还会一起去打篮球。刚开始备考时,他们一周去一两次,随着考研日期的临近,他们两三周才会去一次。
“现在就是排除一切杂念,把时间都花在考研上。”说到最后的冲刺,上官煜的神情严肃起来。
从之前的“缺少计划,想学多少是多少”,到现在的“制定学习计划,每天完成相应的任务量”,上官煜、李京效和身边所有考研人一样,用不断的记忆同遗忘对抗,用无数的模拟题来保持题感,用咖啡来消解疲惫和困意。拼搏的经历令人的精神变得强大,正如李京效所说:
“坚持熬过了这段日子,无论以后是学习还是工作方面的压力,都不会让你觉得那么辛苦。”
十一点后的鸿远教学楼,教室内的灯一盏盏地熄灭。穿过一片黑暗,总会有几点光亮闪烁——考研人的红木桌上,灯依旧亮着。
(李沅臻 黄艺南 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