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未敢忘忧国
——记我校退休教授顾安全
时代到处是泥泞险阻,他迈开脚,甘心做探路的先锋;炮火纷飞的岁月,他沉下心,埋首钻研求学报国;风华正茂的年纪,他投身最艰苦的实践,为百姓福祉而奋斗拼搏。曾经,他是三尺讲台上的教师,化汗水为智慧,遍植桃李;而今,他是玄鬓染霜的老者,淡泊名利,奔波辗转半个中国,守护最珍贵的民族记忆。他就是我校退休教授顾安全,“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行”,是他人生轨迹的最真实写照。
风雨飘摇 黄土丹心立壮志
1935年的中国,风云激荡,危机四伏。顾安全在这一年出生,“顾民族忧患,保家国安全”,父母对他的殷殷期盼,从名字中可窥一斑。九岁那年,从山西起飞的日军连续几天对陕北解放区进行报复轰炸,在大人庇护下的顾安全逃过一劫,却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炮火呼啸而来,安宁的家园瞬间沦为人间炼狱,颤抖的身躯,坍塌的窑洞……一幕幕都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一颗带着无限希望的种子也就此种下。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面是科技落后、人才匮乏的现实,一面是中华大地上滚滚燃烧的希望。那个曾经四处避难的少年,再也压抑不住求学报国的强烈愿望,他废寝忘食地苦读,“满腔的热血都沸腾起来了”。
1955年,顾安全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这一年,也是交通大学发生重大改变的重要节点——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至西安。当载着第一批西迁师生的火车从繁荣的上海徐家汇驶入西安古城时,顾安全作为第一批学子走进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校门。交通大学师生为支援国家建设而舍弃小我、义无反顾西迁的精神鼓舞着青年顾安全,他决心以加倍的勤奋去强大自己、为祖国做贡献。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在这里求学的八年间,他连一次学校的电影都没去看过,“课业任务那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放松。”彼时的顾安全虽然只是青春少年,但肩上早已扛起了沉甸甸的时代重任。
探路寻隧 甘将热血沃中华
1964年,顾安全研究生毕业,来到原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任教。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他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投身最艰苦的专业实践,研究隧道围岩力学。他先后参与监督了3个高尾矿坝的修建(其中峨口尾矿坝高172米,为当时世界之最),保障了下游数百万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恶劣的条件下,他常常一天只吃一顿早饭。除了早就习以为常的艰苦,在施工现场还有着许多突如其来的危险:在高填土涵洞的施工现场,涵洞坍塌前一刻被人叫走躲过一劫,因矿车侧翻造成肋骨骨折……即便如此,每当工程出现意外,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深入危险区域,找寻事故原因。
无论在什么时候,顾安全始终坚持实践检验的标准,反对盲从权威。在理论计算时,他经过跟踪现场考察、搭建模型以及现场试验,全面分析了“上埋式涵洞顶部垂直土压力”的影响因素,推导出了打破美苏理论计算框架的“顾安全公式”,促使我国有关部门放弃沿用前苏联规范中的“卸荷拱理论”及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主席马斯顿提出的理论公式,并在二十多年的长期工程观测中得到验证。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发出“向科学现代化进军”的号召。基于在岩土工程领域的重大贡献,43岁的顾安全在大会上被授予“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起,中国发展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作为岩土力学带头人的顾安全,从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课题的研究再到担任西部大型研究课题的总顾问,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团结一代又一代人奋力开拓,为岩土力学领域的工程建设和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力量。2019年3月,66岁的顾安全所负责的科研项目《公路高填方涵洞土压力理论与减荷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陕西科学技术一等奖。
教书育人 玄鬓染霜亦无悔
2019年5月25日,是顾老的84岁生日,这一天,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在第三届“中国交通教育高峰论坛”现场,他被授予“中国交通教育终身成就奖”。这一奖项是对一直以来为中国交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时光记录着他为中国交通教育事业的付出与贡献。
55年前,29岁的顾安全成为一名教师。从教38年来,他先后担任土力学与工程地质教研室主任、岩土工程教研室主任,面向公路、桥梁等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开设了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等课程,同时编写了《隧道围岩力学》《岩石的变形流动与力学结构模型》等专业教材,为学校岩土与隧道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才。作为全国工科院校招收外籍留学生的首批导师,他指导了三十多届中外籍研究生,学子遍及海内外。
与学校相伴一生的顾安全对学校有着浓浓的感情。退休后,顾老又承担起教学督导的工作,他以实际行动严肃校风、狠抓学风,同时格外重视学生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四有青年。在学校里,他看到疏于学习的学生会厉声斥责;在家里,他会亲自下厨为学生做美食。宽严相济的背后,蕴含着他对教育的强烈责任感和对青年的无限希冀。这支燃烧了八十余载的蜡烛,直到今天依旧在发光发热,让无数后来人走出迷雾,一路远航。
不忘初心 疾走奔忙著史鉴
人潮涌动的火车站,催促的汽笛声响起,顾安全的怀里紧紧抱着纪念币图纸,随着人群匆忙挤上车厢,豆大的汗珠滴下来却顾不上擦。退休后,他为收集抗战资料而四处奔波,以上的匆忙已是常态。1986年,顾安全作为高级学者前往莫斯科访学一年,当他看到前苏联将卫国战争的历史印入邮票、铸进钱币,将那些优秀校友的爱国事迹集体陈列、供学生们学习时,他深受启发:
“让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铭记祖国母亲经历的那些苦难,铭记战争年代的那些革命英雄,是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不能忘啊”,年少时的梦魇在多年后一次次涌现在顾老的脑海中,他一刻也不能多等。从那时起,他便留心收集抗战、国家纪念日等方面材料,退休后又自费奔赴沈阳、上海、南京等地,拍摄收集了近三千张反映中国人民抗战历程的照片,制成160块展板,先后在西安数十所高校免费巡回展出。观看展出后深受触动的学生给他写来情真意切的信,在苦难面前没有掉过一滴泪的顾老哭了,青年一代能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这令他深感欣慰。
“我希望中国的青年一代能有爱国精神、强壮体魄、严谨态度。倘能做到如此,那么中国之未来,必是光明无限。”
艰苦朴素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一辆自行车、一只旧表、一个鸭舌帽,就是顾老出行的“标配”。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但始终坚持朴素的生活作风;退休后,多家单位发来高薪聘请,他都一一婉拒,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领域,一干就是一辈子。
“我觉得一个人的时间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就抓着我的课题不放。什么事情无论大小,坚持做久了就是领先。”顾安全这样总结自己的事业。为啥能够坚持下来?
“喜欢”。他对待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不计回报地付出;但面对真正的孩子,顾老却始终带有一份愧疚。早年他与妻子因工作繁忙来不及给孩子们做饭,只好买下一大兜的饼干备着,“他们饿得不行就自己啃饼干充饥然后再去上学,后来就慢慢习惯了,也就不等我俩了。”顾老平静地说,无法弥补的亏欠让他渐渐湿了眼眶。
同所有人一样,顾老的心中也有最真挚的爱与最柔软的情,他的心里装着无数人的事,却唯独没有他自己的。85年岁月缓缓流过,时光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热爱。
“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生活才会好。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再小的可能都要去尝试,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一颗拳拳爱国心、满腔无私报国情,顾安全以家国至上的理念和永不停歇的奋斗完成着他对爱国精神的生动注解。
(黄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