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人为珠峰高程测量贡献力量
我校校友在珠峰大本营(左起:张伟琪、李国鹏、孙文亮)。
本报讯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上珠峰顶峰,历经两个小时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测量任务。在此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有六位长安大学人,为测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双聘院士、大地测量学家、地测学院杨元喜教授,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校友,技术负责刘站科校友,还有分别负责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等工作的赵丕、孙文亮、张伟琪校友。
据悉,此次测量登山队由专业登山运动员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简称国测一大队)的测绘人员构成。他们将携带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重力仪、雪深雷达、气象测量仪器和觇标到达顶峰进行测量作业。本次珠峰高程测量重点在以下五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展测量工作;国产测绘仪器装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应用航空重力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利用实景三维技术直观展示珠峰自然资源状况;登顶观测获取可靠测量数据。此次珠峰高程测量的成果可用于地球动力学板块运动等领域研究。精确的峰顶雪深、气象和风速等数据,将为冰川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的成果结合以前相关资料,不仅可以准确地分析目前地壳运动变化影响情况,同时也可为后续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建立提供准确的重力异常数据。重力测量成果可用于珠峰地区区域地球重力场模型的建立和冰川变化、地震、地壳运动等问题的研究。
为珠峰“量身高”为什么一定要人登顶测量?是否可以用无人机或机器人代替?
“专业测绘人员对设备更熟悉,获得的数据更可靠、严谨,也更有说服力。”国测一大队队长李国鹏校友说:“珠峰峰顶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还无法在峰顶飞行,也还没有机器人顶峰作业的经历。不过,这在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同时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经历了从传统大地测量技术到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的转变。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60年前,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位队员使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留在世界之巅,同时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的夙愿;60年后,中国测量登山队员再一次担起重任,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与2020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校友资料
李国鹏,1976年生,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工程硕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2000届本科毕业生、2010届硕士毕业生。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队长,党委副书记。2020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
刘站科,1981年生,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2004届本科、2009届硕士毕业生。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副总工程师兼总工办主任。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负责。
赵丕,1986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工学硕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2012届硕士毕业生。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四中队技术负责。2020珠峰高程测量重力测量组成员。
孙文亮,1993年生,陕西扶风人,工学硕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2018届硕士毕业生。现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工作。2020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组成员、天文测量小组成员。
张伟琪,1994年生,陕西旬邑人,中共党员,工学硕士。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2019届硕士毕业生。现在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国测一大队)工作。2020珠峰高程测量、测量登山队员。
(王翀 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