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映铼:“紫薯第一书记”扶贫记



  向贫困宣战,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江苏省“五方挂钩”帮扶工作队队员,江苏师范大学潘映铼同志担任徐州市睢宁县柳林村第一书记两年来,携手群众,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他积极摆正自身位置,以党建为切入点,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为村民办实事,实打实解决了老百姓的“腰包”问题。
  心贴心谈,做群众的“知心人”
  徐州市睢宁县柳林村全村有498户2010人,其中贫困户85户,是典型的偏远乡村,也是省定重点经济薄弱村。2018年4月,潘映铼受组织委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至今已有两年时间。
  驻村之初,潘映铼将提升支部组织力作为切入点,努力建设过硬党支部。两年来,他通过带领党员到大学上党课、邀请专家到村里讲党课以及开展丰富的党员活动,使得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凝聚力不断提升,党员党性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顺利摘掉了村“软弱涣散党支部”的帽子。在此基础上,潘映铼针对村土地荒废问题召开了柳林村两委大会,正式推进土地流转项目。
  “潘书记,俺们就跟着你,你说的发展规划我们信服!”在大会上,村干部听完潘映铼关于土地流转的规划时说道。潘映铼在入村走访时了解到,柳林村缺少富民产业,老百姓依靠小户种植,劳作一整年,收入上不去。这就导致村里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形成土地荒废、村里老龄化的恶性循环。为此,潘映铼大胆推行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此模式完成后,潘映铼针对村里的发展又产生了新想法,他开始筹划村里的产业调整,把发展目标定位在柳林村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上。
  “以前我们村里也种白薯,但没有技术含量,价格低,销售难,坏在地里都没人收。”潘映铼得知这一情况后,多次往返江苏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柳林村与江苏师范大学生态农业基地对接工作。潘映铼利用江苏师范大学甘薯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江苏师范大学应用交叉学院蒋继宏主任积极沟通,在专家团队进村考察后,便与江苏师范大学签署了“校地共建生态农业,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协议,正式开始了柳林村40亩地的紫薯种植。
  手把手教,泥土地里长出了“金疙瘩”
  2019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甘薯种植示范基地正式在柳林村的田地上落成。基地建立后,潘映铼多次邀请江苏师范大学甘薯专家李宗芸团队进行技术指导,根据柳林村土质结构、气候特点和对紫薯种植的技术需求,他积极向科研团队寻求必要的技术支撑。在专家团队的帮扶下,解决了在当地沙土地缺水情况下所产生的种植难题。
  在本村技术人员培养方面,潘映铼选择了退伍党员许京。从到江苏师范大学培训再到种植基础学习,最后专家田间手把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许京和潘映铼完整学习了整个种植过程。从如何栽苗浇水、肥料搭配的大方向到秧苗入土尺寸的小细节,潘映铼和许京都一一询问。“自己学得细一些,万一咱们村里种植有啥问题,咱自己就能及时处理好。”潘映铼说道。
  除了本村技术骨干的培养,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帮助下,潘映铼还成立了柳林村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30台。潘映铼安排村干部专职管理,负责柳林村农机的租借、使用及维修。柳林村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提高了效率,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从学习种植技术到解决收获难题,从技术引进到人员培养,潘映铼仔细考虑了每一个细节。“紫薯收价一斤三块钱,小麦是一块,这一斤就是两块钱的差别。”潘映铼望着地里的紫薯苗说道。“一亩小麦1000斤就是丰产了,而一亩紫薯能收3000-4000斤,这样算下来,咱们村日子就好过了。”用潘映铼的话说,在村里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的区别,也没有公事和私事之分,老百姓紫薯种植有难处,他和许京就随叫随到。
  点对点帮,销售“三步走”走上小康路
  “潘书记,那俺们这个紫薯到底咋卖?”面对柳林村村民的担忧,潘映铼说道:“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得让大家知道我们的好产品。”在潘映铼的策划带领下,柳林村开起了自己的网店,开启了新时代网络销售的新模式。
  “薯我最好——睢宁县柳林村健康紫薯,纯天然绿色食品”“江苏师范大学甘薯种植基地生态农产品”“生态紫薯,健康选择”,这些广告语在当地越叫越响,这些产品也持续刷新网店销售的纪录。潘映铼在朋友圈带货也是越来越火了。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柳林紫薯,潘映铼还策划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式营销”和“消费扶贫”计划。一方面,开展订单式“消费扶贫”活动,潘映铼积极与江苏师范大学沟通,争取到工会采购福利品近3万斤紫薯共计10余万元,由学校工会发放到每一位教职工手中。另一方面,潘映铼积极对接后方单位各部门开展助农体检采摘“消费扶贫”活动,江苏师范大学各下属单位利用周末到柳林村开展“采摘助农、消费扶贫”活动200多人次,采摘酥梨1500多斤、紫薯2000多斤、花生1700多斤,共计消费2万多元。同时,潘映铼还积极开展“消费扶贫”立体展销活动,在睢宁县内与江苏师范大学校内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柳林村农产品展销会,树立柳林村绿色农业品牌形象。
  据悉,潘映铼还利用江苏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优势,让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有了美丽“邂逅”。他通过后方单位邀请台湾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开展“扶贫先扶智”——孔子行脚支教活动,积极推动“大小学生手拉手”紫薯田野行的活动,全面贯彻新时代“教育扶贫”工程,决心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潘映铼与柳林村一道,依托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用”新道路,成功建立了帮扶地区农副产品与学校产销融合、合作共赢新机制,贫困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