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大学是学子梦中盼归的精神家园

                    本报评论员

       在经历了100多天的全民战“疫”,迎来了全国和全省疫情形势的有效控制,并通过了可谓严苛的开学条件核验后,封闭许久的大学校门,终于向学子打开,开始有序迎接他们从全国各地陆续返校复学。
  让学校在平安中告别寂静的春天,在夏日的阳光中逐步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这背后,凝结着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汇聚着全省上下联防联控各条战线众志成城的信念与力量,彰显着亿万山东人民在团结一心抗击疫情中所焕发出来的敢当精神,也反映出广大被疫情阻隔在家的学子及其家长内心的呼声与期盼。
  然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外防输入的压力尚未减轻,特效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还在进行,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依然存在,高校学子的返校复学路并非平坦无阻。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返校存在顾虑甚至焦虑:校园安全吗?路上会不会被传染?返校后的日常生活有保障吗?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如何衔接?能否自愿返校?……一时间,伴随着终于盼来开学消息的兴奋与激动,一些不安与纠结甚至质疑与厌烦的负面情绪也开始在网络蔓延。
  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生返校复学?如何为学生解决返校后的种种不便与困难?如何回应各种热点关切与正当诉求?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检验各个学校是否真正将学生放在心头,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的一次大考。
  学校从五一假期开始推出的晒被子、邮寄物品等系列“微服务”,晒暖了学子的人心。所有从外地归来的学生,不管多早多晚,均有接站老师和专门车辆接送。学生到达后,会进行体温检测、行李消杀,并乘专车回校,此过程为“闭环式”接站。入校时,首先核验校园卡和健康码,并登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消毒和测温,体温正常的进入核酸检测点。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前,全部实行“一人一宿”,学校免费提供饮食。学生完成报到流程后,会领到装有口罩、消毒湿巾、温馨提示等物品的“爱心礼包”。连日来,学校学生处、团委、保卫处、校医院、社区中心、饮食中心、各学院以及图书馆、工程实训中心、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等单位共有约440余名教职员工在一线参与迎接工作……
  如果说在湖北保卫战中,山东对口支援的倾囊相助被誉为“搬家式支援”,那么,此次学校迎接学生返校复学的各种安排可谓是“举家式迎接”。各项细致周全的举措,透露着学校对这次久别重逢的珍视,温暖着每颗重返校园以及正在等待着和观望着的学子人心,同时也对网上那些质疑与不安情绪作出了最为有效的回应与抚慰。
  有温度的教育才是走心的教育,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大学才是学子们梦中盼归的精神家园。把守护校园平安的责任扛在肩头,把对每一位学子的关爱放在心间,把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挑战摆上日程,用责任和爱心铺平莘莘学子的返校复学路,这是大学应有的形象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