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烟大“青椒”健康有机地茁壮成长
烟台大学全方位培育青年教师成长发展
3周、7个模块、23项内容、56个学时,从如何做好教师发展规划到如何讲好一堂课,从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准则到烟大“孺子牛”的精神内涵,从北大、清华支援烟大创建的初心使命到新时代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任务,从高等教育学的专题辅导到省青教赛一等奖老师的教学示范,从全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到“两弹一星”科学家郭永怀事迹陈列馆……11月初到下旬,刚刚入职烟台大学的北京大学90后博士唐志荣,与其他107名“青椒”共同经历了一场难忘而充实的入职洗礼。“这次入职教师集中培训让我享受了一顿全方位的‘成长大餐’,刚入校时的迷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干劲儿和信心。”而接下来的一年,她将与其他新入职的烟大青年教师们以不上课的助教身份,接受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为正式站上神圣的讲台做好充分准备。
入职第一年不上课,给青年教师一个生根发育的“育苗期”
“有人也许天生会演讲,但没有人天生会讲课。”多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烟台大学校长郭善利,在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曾这样说道,“讲好一门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前期的大量训练与准备以及后期的不断总结与积累。”
2015年,烟台大学在山东省内高校率先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培养制度,明确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助教期内不承担教学任务,学校通过选派导师指导、校内培训、自主学习、校外实践等形式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其第二年独立上课和未来发展做好全方位准备。
“新入职教师第一年要全程跟听指导教师讲授的课程,参加与课程相关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指导,同时还要参加教学培训、观摩和研讨等活动,全面接受教学基本技能训练,考核合格后才能拿到上岗资格证书。”烟台大学副校长宋中民表示。五年来,烟台大学累计有260余位青年教师通过助教培养走上课堂教学一线。
“今天的示范课老师肢体语言丰富,脱稿讲课表达清晰,多次运用比拟手法,将生涩的知识生动化,推荐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便于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新知识。“这是海洋学院青年教师王志杨在《青年教师助教培养记录材料》中写下的听课体会。这份材料不仅包括教学观摩,还有讲座心得、竞赛经验分享等,使得“教学新手”通过不断观摩和学习快速上手。
在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师甘晶讲授的《食品工艺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她将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案例相结合,使同学们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兴趣。据了解,甘晶2017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来校,学院就给她配了两名教授作导师。她说:“在助教培养期,我接受到了‘闭环式’的完整培养,旁听两位导师及学院其他老师的课程,仔细观摩老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注意观察学生上课情况,让我很快掌握了许多教学技能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期间的观摩让我感受到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差异。在助教期满的试讲中专家们又给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这三个环节让我受益匪浅。”
全方位入职培训,给青年教师系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
烟台大学有着完备的新入职教师培训体系,通过集中培训和日常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新入职教师树立职业理想信念,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快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刚刚结束的2020年新入职教师集中培训开设了校史校情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培训、高等教育专题讲座、教学能力方法培训、教学观摩与演练、总结交流座谈等7个培训模块。学校邀请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徐利作了《如何设计一门混合课程》的专题辅导,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奖者李霞、张景晖、李清华为全体新入职教师讲授了教学示范课,大家围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思政、信息化教学、板书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谈及教学能力培训方面的收获,海洋学院新入职教师胡自民说:“我是从研究所到了大学,本次培训针对性强,让我不仅熟悉了业务流程,更知道了学校教学的政策和能力提升的路径,示范课和PPT制作让我获益匪浅。”
除了教学能力培训外,此次培训还将师德师风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珍惜教师荣誉,爱惜教师职业,像孺子牛那样甘为人梯,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今年,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将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等胶东革命红色教育基地纳入了培训内容,组织青年教师走进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学习。
参加完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杨子荣纪念馆和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入职思政课教师范惠表示:“我不仅感动于郭永怀、杨子荣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还受益于这场红色教育带给我的教学设计思考——思政课要利用榜样吸引人,要利用好段百涛千里寻夫、洪国治带病教学、罗森英勇就义等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故事。我将从课堂教学中探寻教育真谛,在服务学生中砥砺教育初心。”
除集中培训外,学校还针对全体教师展开各类日常培训,每年举办系列讲座和专题培训20余场,受益3000余人次,外派短期培训200余人次,近五年内基本实现全员培训。学校通过申报遴选建立了一支校内师资培训队伍,组建28位校内外优秀教师为成员的教师培训专家团队,促进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换,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成立特殊组织,让青年教师群体形成奋进的“群雁效应”
在今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中,化学化工学院获批9项,其中青年教师获批6项,表现十分“抢眼”。学院青年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获省赛金奖1项、银奖2项。细数一下,这些青年教师都来自学院一个“特殊组织”——青年教师博士班。
近年来,烟台大学鼓励学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化学化工学院4年引进青年博士40多人。随着越来越多人才加入,新引进教师的教学安排、科研规划以及未来的职称评定、发展路径,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关系的处理等,都需要认真考虑、统筹规划。为加强对青年博士的指导和帮助,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气氛与和谐的团队氛围,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青年博士班”,实施“青年教师提升计划”。
据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段志国介绍,博士班采取“1+3”模式,即1个博士班配套实施虚拟党支部制度、助教制度和新教师纳入科研团队制度。学院所有新入职青年博士均编入博士班内,在教学方面有老教师一对一当师父,科研方面根据研究所长编入某个科研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团队负责人当头雁。
青年教师博士班为青年教师成长注入了“催化剂”。年轻教师们不仅在教学方面很快上手,还迅速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并有所进展。青年博士郑玉华在老教师姜雪梅的悉心指导下,不但走出了初涉教学时的低谷、树立起了信心、授课效果越来越好,而且团队和老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帮她精心打磨课件和授课细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郑玉华获得了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博士班首届毕业生庄旭明入职后加入“分析化学”团队,如今已发表中英文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2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4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香江学者”荣誉称号。
从数据来看,青年博士班的产出也让学院整体发展受益良多。化学学科突破ESI全球前1%,学院高水平论文数大幅度增长,2019年全院教师发表SCI和EI论文113篇,大部分由青年博士发表,科研经费总额达2500万元。3年来,青年博士班已有9人毕业,现有42名成员中21人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根据《烟台大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学校将“师资队伍优先工程”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九项工程之一,实施“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和“中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出台《烟台大学青年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直聘实施办法》,对于业绩突出的人才,提供职称晋升特别通道。烟台大学还将推广化学化工学院的做法,成立青年创新人才协会,把全校范围内的青年人才有效组织起来,通过更为精准的引导服务和促进交流协作,助力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形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记 者:亓健生 孙艳
通讯员:段志国 焦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