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凡是好的文章大概都具有多样解读的可能性,尤其是经典之作,一代代的读者总会灌注新意或者读出本身不为人注意的微言大义。但是读者千千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出意思,这毕竟是部分人的事。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智力较量,看文章同样是高段位的智力游戏。高明的读者读出的内容往往有让人拍案叫绝之感。毕飞宇的《小说课》分析林冲心理的文字便是如此。
林冲得罪高俅发配沧州牢城营看管草料场。其实高俅并没有打算放过他,而是派陆谦一干人等找机会弄死林冲。小说中李小二告诉林冲有几个龌龊人在他小酒馆鬼鬼祟祟,林冲直觉是高俅手下,可是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说明林冲在明处,对方在暗处。高潮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写道,林冲进庙躲避风雪,“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毕飞宇分析,如果不是风大就不会搬大石头抵门,因为抵住了门,从外面推不开,林冲与陆谦等人就没有见面,不见面则可听见陆谦富安的实话实说,因此得知真相林冲大怒便杀人。起始之处就是那块大石头。整个逻辑严丝合缝。书中写林冲杀人极为冷静,冷静到吓煞人的地步,“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此刻的林冲用金圣叹的话说是“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是一种特别暗黑的气质。毕飞宇最精彩的分析是这一 “东”字,绝大多数人受了影视剧和思维定势影响,以为林冲肯定是上了梁山。毕飞宇细读发现,林冲绝非想上梁山之人,一百单八将中林冲的骨头最软最没有反心,林冲就是一个矬人,一个顺民。常情常理言,不共戴天之仇得报当然是走得越远越好,可是这并不符合人物的气质与性格。此处的“东”是官府的方向,“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原来是要知会官家赶紧救火。就这一字把林冲的可悲可怜刻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聪明加高明的解读。不过毕飞宇的身份是职业作家,他看小说本身就比常人多出几份敏感。这是一般读者无法企及的。《小说课》中这样精彩的分析实在是很多。对于我们普罗大众而言,做一个合格读者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常识。朱熹———这位很会读书的古人———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字看得各有着落方好商量。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都在,不驰走散乱,方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不具备常识,不具有鉴赏力,永远不会心贴书册。但是人往往缺乏常识,我也见过太多缺乏常识之人。前一段时间去宜兴档案馆查阅民国报刊,管理员看我几分钟就翻完一册报纸,而且要反复从特藏资料室往外换资料,还要一次次开锁,就显得特别不耐烦,脸色也特别难看,“这么珍贵的资料本来是不给你们看的。人家看报纸都是一个个字看,你倒好一下子就看完了,有你这样看报纸的吗。”档案馆里不少人都是养尊处优的状态,工作清闲又清闲。常年见不到几个人去查资料,按道理人越少应该越热情,谁曾想毫不理会查档人的辛苦。更在于他们缺乏常识,管理一大堆民国资料,却对民国没有丝毫了解。跟这样的人说话都累。
没有常识就没有敬畏,没有敬畏就大无畏无所谓,也就没有交互沟通。一个年轻轻的学生如果就是不愿意接受常识排斥常识的样子,真的是面目可憎了。在具有常识这个问题上,刘勰的一句话说得挺好: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与偏好,往往各执一隅之解以照万端。这当然会发生偏差与失误。刘勰提出的补救方法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非是多读多看,而且是朝着抵抗力最大的方向去看才有进益。喜欢看东野圭吾的不妨看看黑格尔,爱读辛波斯卡也不妨读读巴赫金。把住方向,放眼读书,小心抉择,以学心读,以公心取,以平心述,我想做一个具有良好文艺修养的读者应该不是难事。(朱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