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之思
说到园林,也许人们很难一下子想到寄畅园。那些狮子林、拙政园之类仿佛才是中国园林的代表。
不经意间,一个问题在我脑海里闪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园林真的就是它最初的样子吗?后来,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其实大多数园林像吴氏东庄、小祗园不是被废弃,就是早已卖给外姓。就连狮子林和拙政园也已转手无数次,早已改变了它们当初的容颜。唯独无锡的寄畅园,四百多年里,风风雨雨,一直保持在锡山秦氏家族手中,着实可贵。于是,我便对寄畅园更加留意了。
尽管学过园林史、尽管听无锡的同学聊过寄畅园,但似乎并不能满足我对它的那种心驰神往。
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使得我一直想去寄畅园走走。
一个机缘,我如愿以偿。
秦国璋曾在《寄畅园诗文录序》中说:“四方骚人韵士过梁溪者,必辍棹往游,徘徊题咏而不忍去。”
用“不忍去”这三个字来描述我的心情再合适不过了。
你看,寄畅园像极了诗。谢安有言 “高卧东山”,这里便有了卧云堂;王维说“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于是峨峨的长松、精巧的箕踞室应运而生;尤其是含贞斋,“贞”,是指贞白先生陶弘景,据说这位道家高士“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因此斋前植有古松,松下的湖石则象征李德裕平泉庄里的醒酒石……这种经典融入自然,不正是一种追求生活之美的方式吗?在古代经典中去发掘美学问题,再将美学的反思带到现实生活之中,去锐化审美,去美化生活。
余秋雨认为,诗人的审美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或者说,一种天人之间的互动。发现或创造生活之美就是需要不断地增强审美自立。而园林正是为诗人的这种天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美的空间。
那么,诗人是什么?在常人眼中是狂士、是怪人、是中魔之人。其实诗人便是对生活之美有独到发觉并将美化为诗的人。用诗人的眼光看待生活、在自然中恣意畅游,审美力便得到了提升,你的生活会变得更加赏心悦目。
……若是来了兴致,去寄畅园走走吧。
仰起头,是遮天盖日的古树;俯下身,是流淌着的山泉;移步、转身,随时都可和先贤对望对话。存在了400多年寄畅园,别致、幽深、精雅、厚重……固化了一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