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别样红
——鲁东大学志愿者社会工作教育扶贫背后的故事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习近平
鲁东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作为首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百校对口扶贫计划”院校,获得中央财政资助对口扶贫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
去年暑假,法学院教师李洁带领23名社会工作专业、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墨脱县,分三组进驻墨脱县亚东村、墨脱村、朗杰岗村,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扶贫。
什么也阻挡不了前行的脚步
从林芝换乘越野车,行进在限速20公里的公路上,盘旋的公路并不平坦,遇到泥石流易发地,司机开得格外小心谨慎,144公里的路途颠簸了12个小时才最终抵达墨脱县城。
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区。朗杰岗村海拔3千多米。“这里海拔高,大气压强低,水是煮不开的,我们只能喝不开的水。”李洁介绍说,志愿者们有办法,他们炒菜前先把菜在水里煮,之后再炒。买菜要到县城去,朗杰岗村离墨脱县城最远,道路极其难走,从山口到墨脱县城半个小时车程,租一辆车要1500元。为了省钱,志愿者进出村子就搭村委出去办事的摩托车。“有一次,路上遇到泥石流,前面的车子停了下来,后面的一看情况不好,高声喊道:‘不能停,一直向前冲’。”李洁介绍说,后来从村民那里了解到,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停下来,很容易被泥石流堵住进村的路。
志愿者们住在政府给当地建的房子里,当时房子还没完工,他们就在里面打了地铺。这里的房子很严实,不用担心可怕的蛇进来。可是当地有一种旱蚂蟥,叮人很厉害,休息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坐在地上,大家不时地相互检查对方身上有没有“敌情”。这种旱蚂蟥一旦叮到身上,怎么也不肯松口,直到它吸饱血才会掉下来。
最可怕的要数神秘的“高原一点红”,这种飞虫来无影去无踪,毒性很大,不经意间,手背上就血流不止,这时候要赶紧挤毒。“一定要把血挤干净,直到流出无色的血清,这样,半个月就能好。”李洁指着胳膊上的疤痕说,“如果当时不处理的话,这个不起眼儿的小红点儿一周后就会发硬,面积会不断增大,会痒一个月。一年后疤痕也消除不了。”
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志愿者前行的脚步。了解到当地百姓文化水平低、经济意识薄弱、业余生活极度匮乏,他们克服高原反应、蚊虫叮咬等种种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在那里一待就是2个多月。
“大半年没再去医院了”
“我公公之前经常去医院,自从参加了健身活动,大半年没再去医院,现在参加活动可积极了,每天吃完晚饭就去村委大院。”桑杰老人的儿媳妇告诉记者。
刚开始的时候,健身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虽然村民们见到志愿者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但是听到志愿者邀请他们参加跳舞、健身等活动,却都摇头摆手表示拒绝。
志愿者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登门入户,一一做说服工作。桑杰老人住在亚东村西头,老人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到他家的时候,桑杰老人正在看电视,老人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当我们说明来意时,他一个劲儿地摆手。”社会工作专业的石华锋介绍说,像桑杰老人一样,村里的老人大都足不出户,晚上他们只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由于语言问题,电视也看不懂,只是看看画面而已。“做不通工作的,我们让家里的年轻人说服老人,让热心的村民帮助做工作。”
就这样,志愿者挨家挨户做工作,每天晚上都会工作到十点多。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组织活动时竟然来了20多位老人,志愿者们先教给老人做保健操、手语操,之后又找了一些慢节奏的门巴语、珞巴语广场舞。老人们兴致越来越高,后来发展到40多人。
养生、健身这样的活动,对当地老人来说,原来连想都没有想过,更没有做过。第二次入藏的时候,志愿者们建立了红溢养生堂,教给老人八段锦等养生健身操,老人们尝到了锻炼的甜头,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个个精神抖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这里的老人们每天都很开心,村委大院每天晚上七点半开门,有的老人六点就吃完饭,早早来到村委门口等着参加健身活动。”当地志愿者噶迪措姆说。
“我也会签名啦”
扶贫要扶智。志愿者在对三个村子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卫生健康知识缺乏,不会计算数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不识字。针对这种情况,志愿者连夜制定工作方案,决定举办“‘字’信人生”识字班,帮助村民学汉语、写汉字、学说普通话,提高自信力。
在识字班上,志愿者一笔一划地教村民写字,因为农忙季节,识字班活动一般在晚上开展,偶尔遇到停电,就点上蜡烛继续学习。
“参加识字班的村民看着自己的汉语名字,发出‘我的名字原来长这样’的感叹,看到他们喜悦和激动的样子,苦点累点都值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赵秀莉说,现在许多人已经从一开始学习简单的数字、简单的单个字,到会写一些生活常用字词,再到能做简单的计算。
“我去银行办理业务,可以签名了,再也不用按手印了。”当地村民顿珠高兴地告诉记者。
适逢暑期,志愿者把当地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支教活动。“本来我们计划组织8-15岁孩子参加,没想到开班的时候,许多孩子带着4、5岁的弟弟妹妹来了。”李洁介绍说,参加活动的孩子达到80多个,年龄跨度增加了,我们不得不调整活动方案,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讲授文化课,学习传统文化,举行游艺活动,开展卫生习惯培养等活动。
16对“新人”的集体婚礼
针对当地村民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不少村民没领结婚证这一现象,志愿者举办法律知识学习班,组织村民学习婚姻法,普及法律知识。
“七夕节,我们协助当地政府为亚东村新领证的年过半百的16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现场还设计了婚姻法知识问答环节,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法学专业的付文鑫自豪地说。
婚礼现场,16对“新人”依次穿过拱门踏上红毯,在喜庆的婚礼进行曲中,墨脱镇镇长曹启兵为他们献上了祝福的哈达,县民政局局长南效鹏为他们颁发了结婚证书,16对“新人”在国旗下进行了婚姻宣誓。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富足。这些村民敢于冲破旧俗,勇倡文明新风,步入法治婚姻殿堂,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文明振兴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墨脱县副县长扎西顿珠说。
“我们还会回来的”
李洁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离开墨脱村的那一幕,顿珠老人紧紧拥抱着她,舍不得让她走,李洁眼角湿润了,她说:“不用担心,我们还会回来的。”老人动情地说:“等你们再回来的时候,不知道我还在不在呢!”老人的话,深深触动了她,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志愿者再回来,一定要想方设法把社会服务工作持续地做下去。”
志愿者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在当地招募培训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当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先后培育了红音宣讲团、红溢养生堂、红韵笔墨学习班、红筑便民服务队、红漾艺术团等15个当地社区社会组织,并建立了志愿者微信群,远程指导当地志愿者开展社区活动。
虽然志愿者们离开了墨脱,回到了学校,但他们培育的当地15支志愿者队伍依然行走在路上。红韵笔墨学习班针对妇女开展的国文学习活动一直在进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她们举着自己书写的“我爱你,祖国母亲”等字,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亚东村红筑便民服务队开展“爱心维修”活动,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户修理、疏通堵塞的水管,春节期间挨家挨户排查电路。红溢养生堂组织当地村民做八段锦等健身养生操,红漾艺术团组织村民跳广场舞、教唱《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洪福助老服务队的嘎迪和当地其他志愿者一起给老人们送柴火,帮老人做米饼……
社会工作教育扶贫还在继续,那里村民的健康一直牵动着志愿者的心。疫情期间,志愿者发动当地爱心人士捐赠的拍砂板和艾灸条等健康用品送到墨脱,并远程指导防疫健康知识。
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墨脱教育扶贫是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更是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社工知识为边疆人民送去幸福和温暖,同时也在实践工程中接受教育、洗涤心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今后走好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