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国家之富强在于民智,民智之增进在于教育,教育之发展在于教师。教师的作用同国家兴旺、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范晔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说道:“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所谓三教圣人、千古帝王,莫不尊师重道。可以说,没有“师”就没有“教”,重教必须尊师。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尊师重教”新的时代内涵。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须尊师,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永远不能忘,让绵延不断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要发展,营造尊师重教和良师涌现的社会风尚非常重要。学校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尊师重教的程度直接影响和推动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唯有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才能让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个体的习惯,最终形成人才辈出、良师涌现、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

今天,中国已经迈入新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昂首迈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立足新时代,聚焦新问题,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的任务要求格外迫切,教育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实现教育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新时代,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尊师重教的新内涵,认识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引导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所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以及法治意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示范、感召和引领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引导青年学生真正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明确自己肩上承担的责任,成长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