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那一段硝烟岁月

校领导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






  “ 忽 闻 硝烟漫, 祖国下召唤。一江连两国, 唇亡齿亦寒。 ” 这是贾治 廉 在 1950年 11 月 于 东北四平市写下的短诗。1950年 10 月, 贾治廉调入西北独立 坦 克 第 三师, 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


  2020年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9 月 30日, 西安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刘德安、 校党委副书记马宁、 党办主任高勇和离退休处处长任伟一行人驱车前往位于西安市南二环的天然气公司小区, 看望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 学校离休职工贾治廉老人, 并为老人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纪念章。


  贾治廉, 1930年出生, 陕西省靖边县人。1947年6月参加革命, 194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4月转业至地方工作, 直至从学校离休。


  1947年初春二月, 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北大举进攻, 贾治廉从家乡靖边县小河村背起行李前往定边求学, 一路上都是敌机扫射轰炸, 到达定边早已是一座空城。内战在即, 他回乡后立即参加了当地的三边 (定边、 安边、 靖边) 游击队三大队, 任战士、通讯员。同年6月9日上午, 党中央转移到靖边县小河村。贾治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党中央驻扎在小河村, 毛主席就住在我伯父贾树堂的三孔窑洞。 ” 高粱、 黑豆、 苦荞这些平日里牲畜的饲料, 在那时成了西北野战军吃的主食。贾治廉亲眼目睹了中央高级领导者们和战士们艰苦朴素的生活点滴,他说: “战士们日夜行军、浴血奋战,越是困难大家的斗志越高涨。 ”


      1949年7月, 刚满18周岁的贾治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4月贾治廉调入西北独立坦克第三师、任摩托化财务主任,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这也正是他当年所写下 “忽闻硝烟漫, 祖国下召唤。一江连两国, 唇亡齿亦寒”的记忆。


  在贾治廉老人的家里, 刘德安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了他的身体健康情况, 并代表学校送去关怀和问候。刘德安说, 有老一辈革命战士浴血奋战, 才有了祖国今天的和平和安宁。学校所取得的成就凝聚着老同志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教职工要向老一辈革命战士学习, 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刘德安为贾治廉佩戴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纪念章。摸着胸前的纪念章, 贾治廉老人激动不已。战争已经过去70年, 但他觉得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退休以后, 他一边回忆、一边记录, 撰写生平记事、 写下了那一段硝烟岁月,回忆录命名为 《闲叙》 。看望慰问当天, 贾治廉把这本薄薄的册子赠送给学校, 表达了对学校的感谢之情, 他表示会继续发扬革命精神, 关注和支持学校事业发展。 (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