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薪火,传承师德
——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蒲创国
温暖薪火,传承师德
——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蒲创国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比赛结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蒲创国, 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在了解到蒲老师对待比赛的努力与付出后,一种责任与情怀从他身上发散出来,这位博士的育人故事,是怎样的呢?
严谨细致,一如既往
欧阳修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教十几年来,蒲创国老师一直把严谨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将其融进自己的言传身教中。上课时,他总是能通过语言,描绘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思维树,在他看来,思维不分文理,逻辑对于任何--门学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课堂就像做数学题,通过一步步的推导,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课程可能是枯燥的,但是严密清晰的思路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即便是平日里最为普通的一堂课,蒲老师都要花费超出课堂成倍的时间去准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来充实课堂内容,将更多的知识收纳归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成果。如果你坐在他的讲台下,一定会听见一堂理论深度与知识广度并存的思政课,它深刻、准确、缜密又不失生动,让人情不自禁地去倾听学习。
蒲老师一向对自己严格要求,从备课,制作PPT,到上课,都一丝不苟。他重视知识的准确性,对课堂教学保持着求真的态度。有时,为了教材上一句话的表述,他会去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与同事探讨,努力做到言简意赅。
早在几年前,蒲创国老师就已经使用微课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平时的课堂上,他会利用新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他制作的PPT,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正是这样一个在教育上“赶时髦”的老师,才能把课讲出特色,讲出风采。
勤学苦练,精进不休
此次比赛共有700多名教师参赛,每个选手要准备8000字的教案,同时录制20分钟的课程视频,这对于参赛的他们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因为选定内容比较少,所以需要教师将这一部分吃透,对教材进行深人挖掘,融会贯通,找出自己的创新点,这充分考验了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老师们在上课时为了更好地凸显核心思想、活跃课堂氛围.发散学生思维,会进行一些当堂引用,但当这些东西需要转为书面文字时,就要求这位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来历,并且不能有错误,这对教师旁征博引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有的老师教惯了堂课,在镜头前缺乏控场能力,这段20分钟的课件视频,就是一块教学能力的试金石,蒲老师认真地谈道:“在录制过程中要全程面对镜头,我需要对教案进行背诵,每一个眼神的飘忽闪烁在镜头前都格外醒目,一个课程视频可能要录好几遍,反复进行多次才能成功。”在录制过程中,蒲老师克服了不适应,明亮的双眼看向镜头,就像看着自己的学生一样从容,他不紧不慢地,将谙熟于胸的教案述出、分析,成功的完成了录课。
不劳不获,劳有所得,在谈及赛后的感受时,蒲老师若有所思:“首先,对于录制课件来说有了经验、不会怯场,在教学水平上也有了提高,讲课的准确性加强,也更加有深度。”挑战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在历经比赛的考验后,蒲老师对微课的态度越来越自如,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给自己录堂课、剪辑,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纳入了自己的技能包中。
诲人不倦,如沐春风
受疫情影响,我校也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模式,可相隔屏幕的师生们,或多或少会减少交流,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蒲老师主动联络学生,利用微信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啃的硬骨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不论是学习内容,还是考研咨询,或是毕业生们因即将步人社会而产生的迷茫困惑,他都会耐心解答,没有丝毫厌烦。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蒲老师还是辩论队的指导老师,他的点评精彩犀利,一针见血,又幽默风趣。
在这次比赛中,蒲老师选择了一节《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课题,他关切地说:“这些与大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把十多年来在教学中发现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回答,让学生从中可以受益。” 整个教案里囊括了大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处处包含着对学子们的关心与爱护,可谓是细致入微。他相信,只要有水滴的不断灌溉,再幼小的树苗也会长成参天大树。在蒲老师授课的十几年中,始终将育人看做主要目标,讲课不仅是为了学生能获得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知晓道理,明白哲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了解历史,触类旁通,更能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是一门让人受益终身的课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育本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蒲创国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教之道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念渗透在学习生活中,兢兢业业的态度和细心温和的教导成为了他师德的写照。此次获奖,是对蒲老师能力的认可,亦是对我校教师队伍的激励。在我校星罗棋布的教室里,还有许多像蒲老师这样敬业、高质量的教师,他们的每一笔书写,每一句传授,都将成为学生未来乘风破浪的推力,育出遍地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