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师工作的精髓

  读了校报10月13日刊载的《师恩如山——记我的大学老师赵会祥》一文,深为赵会祥老师的事迹所感动,文章从他的学生刘裕平的角度,讲述了他和赵会祥老师的点滴故事,从中引发了笔者关于师德的思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履行职责,方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一个好的老师,需要有一颗爱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呵护学生,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元素。文中提到赵会祥老师四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刘裕平,在当时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赵老师平时尽量节省,就为了给刘裕平周末改善伙食。40年过去了,事业有成的刘裕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对赵老师仍心怀感恩和崇敬。以小见大,从他们两人的师生情中能折射出我们学校优良的师德师风。70年来,青科大正是因为有像赵会祥这样一辈辈奉献仁爱之心的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有了今天的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一个好的老师,需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内驱力。只有在责任心的驱动下,教师才会爱岗敬业、言传身教、钻研进取、关爱学生。赵会祥老师对刘裕平的母亲——一位普普通通家庭妇女说:“伯母请放心,你儿子就是我弟弟,我会照顾好他。”这是一句承诺,也是一份责任。因这一份承诺,赵老师四年如一日关心照顾刘裕平,并在他工作之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教育事业是良心事业,作为教师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吃苦耐劳的精神去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好的老师,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具备广博的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指引人生的人。赵会祥老师曾对刘裕平说:“学无止境,大学老师应该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特别是在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身为教师,如果没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开放的胸怀视野和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就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教师的任务乃至教育的使命就无法有效完成。“身教重于言传”“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教师的师德垂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任何说教都无法取代的作用。赵会祥老师用厚德博爱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师德,他良好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按照“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好“大先生”“系扣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播撒种子、积淀力量。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