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色创品牌,树心铸魂育英才
——通信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概述
作为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通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问题、任务为导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信通学科优势,紧扣行业趋势、学院特色、学生特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统筹校内外育人元素,以组织、课程、心理、实践和服务五个维度为改革着力点,明确育人目标、聚合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创新育人机制,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围绕育人抓党建,激发育人新动能
通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强化使命担当,从“示范引领、创新载体、全面提升”三个维度,把党员干部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出台《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实施细则》,实施“理论+实践”教育方案,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党员发展有机融合。大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ISN第一党支部获批 “全国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完成率达到100%。
确立“党建+”组织育人的体系构建模式。试点成立以科研团队为单位的党支部建设新机制,吸收团队所属硕博士研究生加入党支部,选树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副书记、支委委员,探索实施“党建+科研”模式,以党建促进科研上水平,激发科研活力。学院支部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十八研究所、航天二院等单位签署支部共建协议,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党组织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创新党建引领教育新载体,组织开展党建“三微”主题比赛,即“微党课-微视频-微朗诵”,以漫画、网文、歌曲等形式录制了“共抗疫情、爱国同行”系列“微党课”“微团课”,有效增强学院师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疫情期间学院师生担任防疫志愿者超过500人次,3名学生在志愿服务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已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
赓续红色通信史,建设课程新体系
通院积极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挖掘红色通信故事,在专业教育中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立场,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学院遴选 “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3门课程为试点,开发课程思政系列案例教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并逐步推广至其他核心课程,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其中,《随机信号分析》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上线 “学习强国”平台,为当时该平台唯一通信类上线课程。学院的课程思政工作也被西部网、三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切实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举办“共述西电通信史”系列活动,发掘西电通信历史故事,传承西电红色基因,打造课程思政与网络思政立体平台。邀请王育民、刘增基等老专家、老教授向新生、新入职教师讲授学校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强化广大师生的担当意识。通过线下采访老一辈通信专家,推出了《共述西电通信史》系列专访6篇,丰富网络思政文化作品,强化价值引导。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建成中兴通讯在国内高校首个校企共建班级“西电—中兴通讯无线通信菁英班”,面向5G无线通讯的重大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技术、现代设计方法及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班两期以来,邀请企业专家累计开展各类课程150余学时,内容涉及行业宏观介绍、5G关键技术、职场素质培养等方面。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班级70%的学生成绩获得提高,发表高水平SCI期刊论文1篇,并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
细耕心晴亮品牌,网格育人有特色
通院以“健全人格、快乐成长”为目标,精细耕作心理健康责任田,打造特色品牌“心晴工作室”,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梯度、“基础-成长-发展”三级维度的网格化育人模式。学院在原有2018-2019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排查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夯实面上教育,开展全覆盖式科研团队心理沙龙,实现连续3年不断线,开展活动95次,覆盖学生1890人。同时,学院强化“一对一”咨询服务,聘请校外心理咨询教师开展“门诊式”辅导工作,织密心理防护网,成功化解2次危机事件。
通院依托“心晴工作室”,组织开展自护自救培训、心理志愿服务、线上系列讲座、户外素质拓展等丰富活动,并成功推出微电影3部、心理剧5部、朗读者8期、街头采访8期,累计点击量超过100万,特别是刚刚打造的情景短视频“朱导微镜头”系列,每期一分钟,用心理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取得良好育人效果,助力学生成长发展。经过长期积累沉淀,学院取得4项国家级、13项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荣誉,并将相关工作经验升华凝练,申报省级心理研究课题1项,产出研究论文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
打通“最后一公里”,实践育人结硕果
通院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实践教育载体和方式,精心建设了一批机制完善、效果突出的典型基地,形成了以志愿服务、社区帮扶、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校企、校地共建劳育基地2个,开展常态化“三下乡”活动40余次,参与学生500余人;拓展“云支教”平台,疫情期间为精准扶贫对接高中开设线上科普“第二课堂”;打造暑实“白皮书”,创新“线上+线下+调研+反馈”的实践模式,编写《2020通院学子社会实践白皮书》,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
着力构建特色科创能力培养体系,打造了 “青创+”“学创+”“赛创+”“拓创+”“实创+”“智创+”六位一体的立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模式。本年度实现学生科技竞赛参赛率超过80%,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4项,省级奖项81项。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通院学子夺得主赛道和国际赛道两项金奖,也实现了学院金奖的突破。学院培育的创业项目《星智云图》晋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 《创业英雄汇》总决赛,与全国优秀创业者同台竞技。
春风化雨润无声,服务师生暖人心
通院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疫情期间,学院领导班子带头,成立师生党员先锋志愿者队,参与南北校区社区值班工作、主动给南北校区居家隔离的学院老师运送生活物资,派发口罩、消毒水等紧急物资;学院辅导员韩懋杰同志正月初六主动向所在地公安局递交了疫情请战申请书;山东学子李临曦积极主动参加本地志愿者服务,当地政府向学校寄出感谢信;本科2017级学子杜昊的抗疫事迹被“今日东河”微信公众号报道。
通院自2014年起组织辅导员利用寒暑期开展“辅导员家访计划”,坚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促进家校教育的融合。六年来,从雪城黑龙江,到南国广东,辅导员们家访的足迹遍布了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宁夏、新疆、广西等十余个省份,打造了家校联合的育人思政工作品牌,相关事迹被陕西省教育厅、华商网、西安网、西安教育电视台报道。今年7月,学院副书记带队前往武汉,为4名湖北籍毕业生代表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学位授予仪式。此外,学院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协调落实湖北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了湖北籍100%就业。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使命光荣。通院将继续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提升,促进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基础”与“特色”两条主线,着力打造育人工作品牌,探索新形势下通院“三全育人”新体系,形成可示范、可辐射的三全育人成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通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