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访“万名干部下基层”我校省派郓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沙重龙




  近日,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沙重龙圆满完成在菏泽市郓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为期两年的工作,回到了学校。一个秋日的上午充满着暖意,本报学生记者对沙老师进行了专访。采访中,我们深刻地体悟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的牵挂和殷殷嘱托深深地印在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的心中。服务期间,沙老师牢记学校党委托付,秉承“为人民而设计”的初心,践行艺术设计服务乡村百姓的使命,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辛勤汗水浇灌了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助力乡村振兴。
  转变角色,精准扶贫,服务乡村振兴2018年9月,山东省委在济召开“千名干部下基层”(2019年提升为“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动员部署会。会后,选派省职干部,分别到农村、民营企业、省管企业开展服务工作,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任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沙重龙同志受学校党委选派,在省派郓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工作,重点帮扶张营街道二十里铺村。
  和许多高校教师的人生轨迹一样,沙老师从学校里走出,又迈进校园里。谈到自己两年前申请去基层工作的原因,沙重龙说,省委刘家义书记强调山东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抓紧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使他产生了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的想法。虽然没有真正体验过乡村生活,但也切实了解到现在城乡发展存在若干差距与不平衡,想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能为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工作做出贡献,就怀着满满地信心投入进去了。当真正踏进基层,他发现,现在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科技提升,更需要解决生产关系要素和文化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越是深入地了解,就越坚定了沙重龙用专业为乡村振兴建设做贡献的目标。
  乡村振兴建设工作重点之一,是撬动基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说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沙重龙的语气不由地变得激动和自豪起来。此次虽是带资下乡,但是以二十里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承担不起基础设施改造的费用的,而自己带来的资金也只能解一时之难,无法取得长久性的、全方位的效果。因此,沙重龙积极利用政策优势,撬动资金投入,带动数百万资金及材料设备帮扶建设。先后为村内拓宽或重修水泥路面4000余米;村北3条生产路拓宽硬化,解决农户种地难题,共计3400米;村内文化广场和新旧社区雨污分流工程也得以完成。
  发挥优势,设计赋能,助力产业升级二十里铺村的牛汉松、田敬福是立过战功的退伍军人,他们一起经营了“泰福德”果蔬合作社,种植了近200亩珍珠油杏。沙重龙亲自考察了当地的生产状况,并帮助他们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走精品采摘的路子,积极帮助他们引进新品种。沙老师还联系并协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设计团队为二十里铺村泰福德农业合作社设计水果包装方案,将退伍老兵的精神风貌和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相结合,努力从方方面面打动消费者。这样的创新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激励了更多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创业者。
  沙重龙言传身教,带头踩出一脚泥,带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和工业设计学院设计团队进行美丽乡村与党建文化空间设计,还和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一起,对乡村文化进行拍摄宣传。“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踩一脚泥,他们也踩一脚泥,睡懒觉是不允许的,说是7点半集合,就必须跟上节奏”,沙重龙回忆和学生们一起工作学习的场景,走遍各村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搜集文化素材,考察厕所革命,持续观察植被,曾在仲夏的夜里和蚊虫斗智斗勇,也在寒冬中裹着厚重的棉衣开展调研。令沙重龙感到欣慰的是,同学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在此过程中不喊苦,不叫累。有的同学穿着是城市化的,但是与农户的交流却没有隔阂。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美丽,用文字记录,用心去思考,用专业去创造。既学习知识,磨练了技能,锤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同时也引导着新时代的青年人关注“三农”问题。
  在整体面貌改造上,这两年初春沙重龙一行从苏沭阳引进各类绿化苗木,恰逢春寒料峭,他和群众们一起顶风冒雨栽种于河堤、道旁和广场,并且确保全部成活。还和同志们一起绘制图纸,清理坑塘,治理生活污水,打造综合水体景观,建设新水循环系统等等,为的就是彻底改变环村河流杂乱脏臭的面貌。
  沙老师还特别提到,设计改造农村不仅要从大的方面入手,还要从日常平凡的小事做起,比如清理村内砖瓦石块、杂草、野广告张贴。拆除违建,利用水泥浆覆盖墙面广告。清除“三堆”,就是粪堆、草堆、垃圾堆等等细节。
  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打造文化阵地作为山东省内建筑和展览行业的专家,沙重龙通过多方调研学习、提升设计水平、精细施工,成功打造出二十里铺村党群服务中心。装饰风格结合了传统朴实的PVC雕刻墙面,又首次增添拉膜LED写真灯箱、UV打印、轨道射灯,采用了室外字幕机。各楼层功能室、展厅、活动室空间合理,设备齐全。服务中心突出党建主题,符合乡村特点,节俭庄重朴实,将综合为民服务、党员组织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组织党员“三会一课”、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重要场所,成为服务帮助群众、教育管理党员的崭新阵地。
  沙重龙还积极寻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突破口。经过精心策划,于2019年4月3日至5日,把传统庙会升级为二十里铺民俗文化艺术节,举办了山东梆子名家演唱会、郓城县书画名家书画艺术展。前来赶会的群众不仅可以踏春景、赶大集、参与斗羊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还可以观赏精彩的文艺演出、欣赏丹青墨宝。帮助村里申请了郓城县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幕式上举行了揭牌仪式。山东广播电视台农科频道对艺术节进行了电视直播和网络直播,电视节目点击量达到二十多万,网络直播观看人数峰值达到十七万多。
  以举办此次艺术节为契机,从保护乡村特色文化、提高乡村知名度和农产品竞争力方面着手,寻找文化创新的突破口,真正做到“设计为人民服务”。
  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建设美丽乡村在岗期间,沙重龙一直努力坚持做到为人正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担当,讲原则,顾大局。廉洁奉公,凡违反纪律和法律及超出原则的事,坚决不干。
  在两年的工作中,沙重龙在和群众的交流中总结出了“一高一低”的工作准则即“提高思想站位、俯下身子做事”。
  在基层工作和生活中,以纪律和规矩为尺。在乡村的工作中不可以想当然“一揽子”解决,要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地完成。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事业心、职责感和进取心,开创性地工作,勇于负责,任劳任怨,这样才能切实地做到“服务百姓,发展乡村”。
  迎难而上,想民之所想。“在学校,我们的日子是按教学计划过,在这里,我们的日子是一天一天地过”,沙重龙说道,“工作就在眼前,想不到的问题随时产生,随时解决”。街道办六万多群众,村里三千二百名农户,有着各种各样的诉求,从规划布局、扩路建楼,具体到个人困难矛盾。因此,沙重龙加强了走访调研,了解农户致贫原因,谋划脱贫方案,并建立村内脱贫车间与合作社面向贫困户用工倾斜的优惠制度;每逢寒冬冒雪协调装配米面粮油,为贫困户送去温暖。在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沙重龙勇于负责,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省委部署的各项任务,工作得到了驻地群众的肯定与好评,树立了较高的群众威信。
  采访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但“万名干部下基层”服务队员的精神仍在延续,脚步没有停止。他们奔赴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坚守在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坚持以问题为工作导向,苦干实干、贡献才智,力破基层发展难点、堵点、痛点,让发展成果惠及到更多的百姓。
  (本报学生记者 孟令倚 杨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