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恩情

——“我和我的祖国”离退休老同志系列访谈(二)

    前言:在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举办的“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座谈会上,校(院)“五老”代表和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老同志们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角度向青年学生们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分享了亲身参与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其中,梁恒青同志讲述的“乳娘”故事尤为感人,令在场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本期刊登梁恒青同志采访实录。
    采访对象:梁恒青,生于1947年4月,山东莱阳人。1968年至1985年在部队服役,1985年转业至原安徽省委党校,任离退休工作处处长等职。
    采访组:张笑冰 蔡玉婷
    采访组:梁老您好!前段时间,您作为校(院)“五老”代表同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学生开展交流座谈。座谈会上,您讲述的“乳娘”故事令学生们印象深刻,请您讲一讲乳娘故事的由来。
    梁恒青:我的家乡在山东半岛,那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厚重,但也曾经有过一段黑暗苦难的岁月。旧社会军阀混战,日寇践踏,“三座大山”压榨,美丽的故乡沦陷苦难的深渊。在国破山河碎、家亡血成河的民族危难之际,我的父亲和母亲分别于1932年、1938年加入革命队伍。当时,胶东地区先后有50万人参军,280万人次踊跃支前,7.6万人为国捐躯。在险恶的环境中,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却无法随身带养。为保全革命后代,中共胶东区委指示胶东区妇女抗日救国会筹办一处战时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1941年11月,胶东育儿所在荣成县岳家村依托胶东医院筹备成立,第二年4月,育儿所迁移到了牟海县(今乳山市)环境隐蔽、群众基础好的东凤凰崖村,之后随着孩子的逐渐增多,育儿所又转移至交通相对便利的田家村,此后10多年时间里,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精心养育和照顾着革命后代,保证了在严酷的环境中,1223名革命后代无一伤亡。我家兄弟姐妹七人,我和大姐、二姐、三姐在战争年代出生。母亲生下我们四姐妹后,分别交给四位乳娘养育过,济南解放后,父母通过组织陆续把我们四姐妹找回。
    采访组:小时候和乳娘生活在一起的情景,您现在还有印象吗?
    梁恒青:1942到1947年,我们姐妹四人先后在硝烟滚滚的战火中、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出生,要是没有八路军和老百姓的保护,没有乳娘的精心照顾,我们很难生存下来。
    当时我们年龄还小,关于乳娘的事情很多都是来自于母亲的口述。据母亲回忆,收养大姐、二姐的乳娘叫李青芝(二姐后来转由乳娘王殿英喂养),当年村里闹天花,大姐和李青芝的女儿同时得病,李青芝为了悉心照顾大姐,顾不上自己的女儿,最后大姐的病好转了,可李青芝的女儿永远离开了人世。母亲说,李青芝不是一个特例,在环境异常险恶、条件极端艰苦的状况下,每一位乳娘都是把吃的穿的先留给乳儿,虽然育儿所为乳娘提供必要的粮食和补贴,可乳娘却将送来的粮食和补贴全部用在了乳儿身上。尤其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立下“我在孩子在”的誓言,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孩子,很多乳娘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在生死关头舍弃亲生骨肉,却一定要保证自己抚养的乳儿健健康康地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采访组:听说您和家人后来寻找过乳娘,寻找过程是怎样的?
    梁恒青:2012年,93岁的母亲驾鹤西去。遵循母亲遗愿,我们兄妹多次回胶东寻找乳娘。当年,在白色恐怖的战争环境中为保障革命后代的生存,保密工作相当严密,就连母亲长年从事东海地区妇救会和组织工作,都不知我们的具体下落,以至于留下四位乳娘的信息太少,寻找工作成大海捞针。2015年8月,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乳山市召开《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我陪同80岁的小姨参会,在参观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乳山革命纪念馆时,小姨触景生情,同乳山市宣传部部长提及乳娘,后乳山媒体答应帮助寻找,由此开启了我们的寻亲之路。
    同年9月,小姨和二姐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等着我》9·18特别专栏“找乳娘”,节目组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乳娘李青芝的后人。在《等着我》栏目演播现场,面对全场观众,小姨满含泪水控诉侵华日军的暴行,二姐也回忆起小时候叫乳娘“家里妈妈”,称生母“外头妈妈”。当主持人问二姐为什么找乳娘?二姐深情地说:“为了喊她一声妈妈!”发自内心的呼唤令很多观众流下了泪水。节目进行到等待环节,小姨和二姐按开“为缘寻找,为爱坚守”的大门,当李青芝的大儿子高京堂出现在现场的那一刻,激动人心的一幕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高大哥告诉小姨和二姐,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母亲在世时,经常念叨着“恒星、恒力”,心中非常想念她们,恒星、恒力就是我的大姐、二姐。高大哥还说,他的父亲高清奎当年对外宣称是救国会会长,实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虽然高家已经有六个孩子,最小的才一岁多,家庭负担重,日子艰难,但父母毅然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大姐和二姐。
    找到乳娘后人的喜讯传来,我们一家人激动万分,大姐和妹妹在南京饭店定制最好的月饼,我和弟弟在合肥准备了五箱“家”酒,大弟也从广州开车赶来,和二姐一起前往山东乳山高家台村,给高清奎爸爸和李青芝妈妈扫墓,敬献花圈,敬上梁家三代人的无尽思念和感恩之情。中秋佳节,二姐、大弟在乳山和李青芝妈妈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大姐高京本、大哥高京堂、二哥高京国三家人吃了团圆饭。举杯望明月的同时,我们想告慰天国的爸爸妈妈、乳爹乳娘——你们的儿孙团圆了。
    人们常说,血浓于水,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有一种亲情超越血脉,有一种母爱超越本能,这份情和这份爱,让一个女人把自己最宝贵的乳汁给予了别人的孩子,也因为这份给予,从此生命与生命就有了渊源,有了联系,那么他们就是亲人了。可惜乳娘去世了,我们在想念她的同时,觉得母爱是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让我们不能忘怀。
    采访组:我们今天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作为革命后代的子女,幼年时虽然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但有了乳娘的精心照顾,童年依然是幸福温暖的。
    梁恒青:小时候,我们对父母很生疏,有误解,认为父母不喜欢我们,才把我们扔给老百姓。长大后,我曾经责问过母亲,母亲用惊疑的目光望着我,叹息道:“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天下哪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当年,我们抛弃了小家,把头颅别在裤腰带上参加革命,就是为了你们,还有和你们一样的孩子不再受苦啊!你们要记住,山东的老百姓用乳汁和小米把你们养大,这个恩情你们一定不能忘!”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记住了“乳娘”的故事,母亲嘱咐我们,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她们的恩情。
    二姐曾经说过,她人生吃的第一口奶,就是吃李青芝妈妈的。2015年寻亲后,二姐一定要在李青芝妈妈居住的老屋留宿,第二天一大早还爬上山,那座山是她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走在山路上,高京堂大哥每天背着她去山上摘花采果,把她当成亲妹妹照顾的快乐时光历历在目。二姐说,很多年都没有去过了,再次踏足,心中半点陌生感都没有,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告诉她,李青芝妈妈的家就是她的出生地,是她的根,她的故乡。
    采访组:您是1985年来到原安徽省委党校工作的,今年是校(院)改革后的起步开局之年,回首在党校的奋斗历程,您有没有想说的话。
    梁恒青: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至省委党校,曾经在图书馆、组织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任职。回首在党校的工作经历,可以说是我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退休后我一直住在党校,深刻感受到近些年来党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的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管理规范、功能齐全、校风学风端正的现代化干部教育培训学校。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老校人,希望校(院)事业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后记:从梁老的述说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前辈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了战争年代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70年了,思念绵绵不断,感动历久弥新,乳娘,代表的是千千万万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她们在峥嵘岁月中的人间大爱,植入中国几千年的土地中,循环往复,长流不息。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