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宁静致远 “研”阵以待
李俊:宁静致远 “研”阵以待
带领着学生团队研发出“压电阵列式发光器件”,并曾在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会上展出。他是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李俊。在科学研究上,他勤勉笃实、追求真理;在教书育人上,他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从踏进办公室见到李俊老师开始,他的脸上始终挂着亲和的微笑,与印象中关于的理工科教师印象颇有不同。
创新掘得源头水袁躬行方能得真知
李俊老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是能量转换发光材料和器件。这个项目是运用压电陶瓷,利用物理学的相关效应,把生活中的机械能收集起来,给LED灯供电,达到将新能源理念运用到科学研究中去。
在办公室里,李俊老师展示了课题组新研发的压光材料。“现在的压光材料还正处于研发阶段,将来研究成熟,使性能稳定下来,就可以运用在生物学、医学、工程等各个方面,甚至还可以检测出结构材料内部的缺陷,或者作为一种紧急光源运用在某些特殊的工作环境下。”李俊老师解释道,只有当科研成果能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尽管目前阶段的研发成果还不能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科研成果不是“速成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行为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那些基础研究项目,更需要多年的“墩苗”。李俊老师告诉我们,快出成果的愿望固然美好,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压光材料的研发过程正是这样一个经历。
科研本身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克服难题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可能只有在成功的瞬间才会带给研究者们带来喜悦。“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李俊老师总结起每一项科研进展时,都会表明,那些看似“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成果,其实都是经历了“踏破铁鞋“的沉潜和积淀。
科研与教学结合,做好人民教师
“教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要想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科研方面拥有新的思考和尝试;而良好的教学也会为科研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这是李俊老师的教育理念,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会主动带领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新的科技理论、并定期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同时,他提倡将理论投入实践和应用,并从中得到新的方法和启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每个人都在研究过时的东西,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不能对着书本照搬照抄,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个学科产生新的想法。”面对着当下学生积极探索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李俊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在思想交流中碰撞出自己的思想火花,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主动探索解决办法,同时也会要求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挑战权威、突破成规陈说。
除此之外,李俊老师还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作为教育信条。他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督促自己勉励。但是只有梦想没有付出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所以他严格要求学生埋头苦干,养成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任何伟大理想的实现都是一点一滴堆砌筑造而来,只有量的踏实积累,才能完成质的完美飞跃,才能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做一个志存高远又肯脚踏实地去拼搏的人,是李老师对学生最高的期望和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李俊老师坚持不懈、宁静致远的品格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工作和生活中的“反差萌”深受学生喜爱
提起和李俊老师相处的时光,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7级应用物理专业的刘铠诚同学津津有味的回忆起一件小事。
在参加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时,到达展会已经很晚了,当时展品的调试过程又很不顺畅,未完成调试的团队已经寥寥无几。第二天就是开幕式,但调试过程中,多次都不能成功。尽管是冬天袁刘铠诚有些紧张,脱了棉衣还是出了一身的汗。“当时李俊老师十分镇定,既指导我们如何正确操作,又安抚我们要保持镇定。”等到将展品调到正常状态,刘铠诚终于如释重负,他这才感到又冷又饿,展会周围的商场都已经关门了,只能和老师一起喝点粥打发。
白粥温润平和,严谨学术的李俊老师也露出他温和的底色。和学生们坐下来闲聊时,李俊老师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分析项目中产生的问题,并告诉他们,遇到困难不要慌张,学着镇定应对。“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到了老师的处事态度。这些让我受益匪浅。”刘铠诚继续补充道,李俊老师不仅会关心学生成长,平时也将学生放在心上:出差回来会给学生带特产,夏天天热了给学生买西瓜,担心学生没有良好的期末复习环境,他也会主动帮忙创造条件……这样的事情林林总总,使李俊老师在学术和生活上都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刘铠诚同学说:“作为李俊老师的学生,我们从李俊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学术知识和处事态度。在与李俊老师的相处中,小到展会结束后和饥肠辘辘的我们一起喝粥,大到带领我们去顶尖大学交流学习,接触前沿科技,都让我们收获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李俊老师秉承着自己的信念,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众多阜师学子指引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