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赏疗法中的7次感动

我是蚌埠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2016级的学生,在安徽省荣军医院见习时有幸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出游活动。

为了进一步丰富住院患者的生活,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将来能更好地回归社会,331日下午我跟随九病区的翟主任、刘护士一起带着科室3名荣军病员组成先头部队,进行了一次名为外出采购实为重新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随着主任一句“两点半准时出发”,我们一行6人兴致勃勃,有说有笑地踏上了旅途。这次康复活动,我作为志愿者全程参与,收获良多,其中有七次感触令我印象深刻,久不能忘。

第一次是在我们离开病区前,看到病房其他病人隔着玻璃门用带有羡慕的眼光目送我们,不禁心中微动:若不是生病了,谁愿意一直待在病房呢?若能回归社会,谁又不想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呢?

第二次是在公交车上,看到病人们乖乖坐好望着窗外,而其他乘客上车后主动坐在他们旁边的位置,或许是他们真的不介意,亦或者是他们不知道这些是病人,但我看到他们被接纳的一瞬间内心涌过了一阵暖流。倘若世人皆这般通情达理,那也就不存在什么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了,患者也能放下病耻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了。但很遗憾,这种歧视仍然存在且占有很大部分,就像我们在逛超市过程中,有的人可能认识病人,有的人可能是注意到了患者衣服上的“安徽荣院”字样,总之这些人都无一例外的会按捺不住好奇盯着患者,或者下意识远离他们,连我都能感觉到这些,患者们多敏感啊,他们肯定也有所察觉,他们内心又会有多受伤呢?每每念及此处,深感无力,这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帮助他们康复。

第三次是因为一个患者想要买一本字帖。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患者借此机会重新接触社会,他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购一些食品作为奖励,但其中一位患者始终坚持想要一本字帖。病人想要字帖的愿望不正说明哪怕是精神疾病患者也会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吗?

第四次是在选购过程中,患者始终牢记要统一行动,当主任和我们分开去帮他们找东西时,他们却是一直在找主任,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的小心翼翼。信任是相互的,他们感恩我们愿意带他们出去,也愿意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让我们放心,这就证明在经过系统正规的治疗后,精神疾病患者也能有正常人的逻辑思维,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第五次是采购结束我们准备回去之时,一个患者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袋子用来装东西,另一个患者也主动去帮助他,看到他们不仅有事前准备,还能做到互帮互助,我再次被触动了。

第六次是在返回途中经过一片油菜花地,他们流露出想去花丛中拍照的意愿。拍照的时候主任让他们随意摆姿势,然后我就看到一个患者缓缓举起右手看着镜头敬了一个军礼,当时真的鼻头一酸差点泪目,哪怕现在生病了,他仍然记得他曾经是一名军人,这是刻到骨子里的信仰了啊!

最后一次是我们回到医院将要分别时,他们一直在说着谢谢主任,老师在跟一个患者说话还没来得及回答,另一个病人会不厌其烦地说着谢谢直到主任说“不用谢,这是你们自己努力换来的,是你们应得的”,他才心满意足地回了病房。这种真挚的感恩之心实在难能可贵。

此次活动我们实行的是犒赏疗法,是以训练和建立良好适应行为作目标,通过奖励方法与正性强化,以达到康复目的一种行为疗法。实际上不管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去帮助更多的患者。作为一名精神专业的医学生,我将来从事的就是这个行业,我由衷希望能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也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志愿者和我一起为此共同努力,我还希望经过我们的康复治疗,好转出院后的患者可以参与开展同伴互助计划,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的患者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回归社会。在医护人员和患者们为此目标不懈努力的同时,也衷心希望广大的患者家属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共同为精神卫生事业尽一份力。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