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征途显仁心 万里援藏一家亲——记我校全国优秀教师李伟
医者征途显仁心 万里援藏一家亲
—— 记我校全国优秀教师李伟
万里长风,以身为国为民;康藏明月,辉映医者匠心。12月12日傍晚,我校大学生记者团记者专访了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伟。
热爱工作 钟情事业
乘冬日的暮色,我们如约而至来到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但却未见到李伟老师,询问之后值班护士告诉我们,李老师已经去抢救病人了,一个小时后才看到匆匆走向我们的李伟老师。“不好意思同学们,我来迟了,刚刚两位病人突然病危,赶去手术室进行抢救了。唉,虽然拼尽了全力,但还是有一位病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李伟老师流露出对生命逝去的惋惜和无奈中拉开采访序幕,李老师说在他来医院的第一年,时逢春节值班,为了让外省的同事可以回家团圆,他主动一人挑起重担,连续值班6天。当住院总医师时,他白天学习气管镜、治疗病人,晚上继续值班查房,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因此他也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郎”。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才是拥有无边力量的人。在李伟老师看来,当医生不仅是一份工作、是职业,更是一个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有什么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状态,譬如,对待工作,可以一天只有八小时,下班之后与自己便再无交集。但事业不同,事业会时刻伴你左右,贯穿你的生活始终。”稍稍休息后的李老师挺挺背、眼中闪烁出神彩来。医生,便是李伟老师的事业,上班时间竭尽全力,与病魔斗争到底,下班时间回想总结,充实、提高自己。他已然把“治病救人”的初心付诸于日常的工作、融进了血液。
学习不止 奋斗一生
学问须时时拈掇,乃时时受用,纵无人讲,亦须去寻人讲。在学习的道路上,李伟老师始终能保持一颗锐意进取心,不畏难,不服输,往前冲。2009年科室分亚专科,他毅然选择了最具挑战性的介入呼吸病专业。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他先后到上海肺科医院、北京煤炭总医院、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进修,甚至利用休息时间自费去北京、上海等地参加高级研修班,2012年还被安徽省卫生厅选送到德国海德堡胸科医院学习介入呼吸病。多年来的学习让李伟收获了许多,深厚的积累也结出了累累硕果。2012年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安徽省首例超声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EBUS-TBNA)和经外周小探头肺活检(EBUS-GS),2014年省内率先开展光动力治疗恶性气道狭窄,2015年省内率先开展电视硬质气管镜检查和硅酮支架置入治疗良性气道狭窄。2016年率先开展虚拟导航联合外周小探头肺活检。他五年内两次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40岁时,李伟老师已成为安徽省介入呼吸病专业的领军人物,2016年破格晋升教授。李伟老师“学而知之”的道路也验证了雕塑家罗丹的话语:“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也代替不了长期的功夫。”
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与学习,对他的身体来说,都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2014年被任命为呼吸内镜中心主任后,他不仅要完成进行手术、检查病人等本职工作,还承担起了组建一批能担重任、技术过硬的呼吸内镜医师团队的任务,作为附属医院的带教老师,他还要给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课。多年的辛劳让原本壮实的他消瘦了不少。
主动请缨 投身援藏
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李伟老师的魅力不仅是因为他学术有成、恪尽职守,还是因为他那医德情怀和浩然正气。2016年,安徽省组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需要从一附院抽调气管镜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参与援藏。当时李伟老师刚刚博士毕业,回到久违的家人身边,准备补偿自己对于家人多年缺少的陪伴。回忆当时的情形,“当时院里发出号召,对照条件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我是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一个党员更要在困难时刻显担当,不忘初心和使命。”李伟老师乐呵呵地说。一边是国,一边是家,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放弃了前往德国海德堡胸科医院交流的机会,也将对于孩子的亏欠深深埋入心中,主动请缨,毅然前往援藏。
当我们谈起援藏经历时,李伟老师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在西藏山南,平均海拔2650米,气候干燥,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就在入藏的第五天,李伟的队友赵炬因为高原反应诱发脑血管破裂意外倒下,再也没有醒来。失去队友的悲伤仿佛一块巨石压在心中,让他这个专业医生也心生黯淡。悲痛过去,这件事也让他感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让他更坚定了“救死扶伤”的信念。
在援藏期间,他积极投身到当地医疗工作中,对待藏民如亲人,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每一位患者,强烈的责任心促使他不仅奔波在医疗一线,更努力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如何让藏区藏族医生能力不减、精神不丢,成为他入藏后常思常虑之事。“一年后我就走了,我得抓紧时间帮助他们才行。”医病、育人成为李伟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主动跟年轻医生分析病情,找出典型特点,深析胸片……在他真诚忘我的帮助下,当地呼吸科于当年成立了山南地区第一个呼吸介入科,年轻医生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患难见真情,显兄弟情更显民族情,藏区医生们和李伟老师都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李伟精湛的医术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敬佩。李伟虽然离开,但友谊能飞跃千里。“他们遇到问题,经常会发微信给我,我也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千里遥控。”李伟老师自豪地说道。
援藏期间,李伟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深入贫困藏区,开展他一人专属的关爱扶贫济困活动。他动情的说:“我走了,要留点牵挂在这片热土,我又喜欢‘女儿’,于是就想做点什么。”在山南海拔最高的浪卡子县白地乡,他找到了“女儿”查果。查果家里没有劳动力,家里还有个上小学的弟弟和上高中的姐姐,全家年收入不到1000元,生活相当艰苦,只靠妈妈独自撑起这个家。彼时查果刚上初一,李伟每个月会给查果学费,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出点力。如今援藏已结束快两年了,靠着李伟老师固定寄发的学费,查果努力学习,今年就要参加中考了。李伟“爸爸”心中一直惦念着这段亲情,无时不刻关注着查果的每一步成长,“我们时常发微信,查果这学期数学成绩提高了,我真高兴,还鼓励她如果考上高中欢迎她来安徽玩。”李伟也希望通过这种爱的传递,助力她报效国家、服务西藏。
援藏路上,或许孤独,或许空气稀薄,但就像李伟老师一路走来的那样,历经风雨却仍坚守梦想初心少年模样。他或许只是一个医生,但他的情怀,他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治病救人”的信念,他的“拼命三郎”式的坚守,造就了他那医者匠心,彰显了新时代医者的大爱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