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要以更高标准加强自身建设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政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为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这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比总书记之前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更具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学校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点要求,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尤其要在政治信仰、育人情怀、自身修养、业务本领上不断提升自己,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的贡献。
要做一名有信仰的思政课教师。所谓“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或思想的坚信不疑,并且将其作为自己观察世界和投身实践的行动指南。人必须要有“信仰”,因为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历尽艰险也要奋勇前行。人无信仰就如飘浮一样,难于找到人生的意义、寄托和归宿。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方向尤为重要。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我们赢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才能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思政课肩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习近平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布道者首先自己必须明道、信道。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上下功夫、下真功夫,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背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言论要敢于“亮剑”,及时予以纠偏、予以引导,引导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从而为大学生一生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要做一名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情,可以理解为“情趣”,怀,可以解释为“胸怀”。所谓情怀,是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情怀有高低之分,低层次的情怀一般指个人超脱物质生活层面的兴趣爱好,是个人对自身和家庭美好生活的精神享受与追求;高层次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有一定格局,有一定高度,是责任的升华,是使命的担当,是精神的追求。无论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都表现出一种为国家、为社稷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作为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是天职是使命,家国情怀是责任是担当。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自信积极投身思政课教学工作,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尽全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激发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正其根、立其魂、长其志,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坚定“四个自信”。
要做一名有修养的思政课教师。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外显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人格。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而且要强化自身修养,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魅力,同时还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同时要强化自律意识,做到“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唯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既“亲其师”又“信其道”,进而达到“敬而受教”的效果。
要做一名有本领的思政课教师。本领,即技能与能力。由于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征,这就给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业务上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当前尤其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感知民生,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再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拓宽教学视野,开辟教学思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多样性、艺术性、可接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