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一、书籍简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包含了路遥先生心血的百万长篇。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讲述了平凡的陕北农民不懈奋斗并改变命运的史诗,描写了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农民的挫折与苦难、痛苦与欢乐、不屈与抗争。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陈忠实先生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1992年11月,路遥先生因肝病不幸去世,享年仅43岁。
  二、故事情节故事以孙家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为主线。作品中的两兄弟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不屈服,不认输,不低头。哥哥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6岁开始干农活,13岁为了让弟弟妹妹上学,自己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为了过上好的光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穷困潦倒的日子终于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一天天好了起来。弟弟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读书时候成绩优异,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无论是在纷乱嘈杂的建筑工地做揽工汉,还是艰辛劳作于危机四伏的地下深井中的矿工,他都能胸怀理想,乐观向上。书中写道,在朴实的信仰中,他们认为:
  “种地的老百姓不想一辈子受穷”。
  读书的时候,我想着只要努力,只要奋斗,只要熬过这个坎,生活总会好起来的。然而路遥先生的笔触还是沉重的,书中安排了许多有着巨大落差的情节,让人十分痛心。比如弟弟在矿上工作却不幸遭遇矿难毁容,青梅竹马的爱情因为门第之见而破碎,还有为了英勇救人而不幸牺牲的善良姑娘。书中人物遭受到的一个个苦难和挫折,都深刻地折射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异常艰难曲折的道路。
  三、感受与感悟第一点,读完此书我对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平凡的世界发生的时代是我未曾经历过也不曾想象过的,我并不理解苦难的沉重,也不理解贫穷状态下的精神信仰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读完之后,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这感动来源于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对苦难的忍耐与韧性,人民公社时期和饥饿抗争,改革开放初期和体制抗争,市场经济时期和贫穷抗争。著名企业家潘石屹曾做出这样的评价:“《平凡的世界》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我至今已经阅读过7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可以超越它。”潘石屹谈到小说给予他的最大智慧,就是把苦难当成前行的力量。
  作为一名90后,在我以为吃一个白面馒头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的时候,没想到那时候的馒头被分为“欧洲面”、“亚洲面”、“非洲面”,能吃上一顿“欧洲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那时候食堂的饭菜被分为甲、乙、丙菜,所谓的甲菜也不过是土豆白菜中有几片肉片,却鲜少有学生吃得起。我出生在一个皖北的农村,父辈曾跟我提起他们那时候放学后为了挣工分,要去割草、喂猪的故事,能吃上一顿肉就像是过年,求学时光也极其艰辛。我没有经历过那样一段激荡的改革历史,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要明白现在的岁月静好是曾经有人为此负重前行,必须常怀感恩之心,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二点,谈谈奋斗的力量。书中的两兄弟都是怀揣着理想的进步青年,虽然曾一度被贫穷的生活牵着鼻子走,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奋斗。古朴质拙的黄土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意志,使他们拥有非凡的艰苦劳作精神,并永远守住“初心”,不被困难所征服。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梦”,他们朴素的梦想就是为了让整个家族和家乡人民过上好光景,带领全村人致富。这份凝聚着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梦想,真实得平凡,平凡得耀眼。书中写道:“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职工,我要汲取书中宝贵的精神食粮,谨记习总书记的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立足于本职岗位,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为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正是这平凡中的或挣扎,或妥协,或喜或悲,以及这平凡中的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着万千读者的心。每个人生来平凡,但是只要我们自身充满正能量,向上向善,不畏风雨,不忘初心,就一定会在平凡的世界里走出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