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常态化,让每天都是教师节
“老师您辛苦了”“祝老师身体健康”......9月10日教师节这天,莘莘学子纷纷为天下的老师们送上了节日祝福,祝福的消息一条又一条,朋友圈的动态也不甘示弱,甚至有营销号将“转发这条动态,你的老师会走运一年”作为文章标题,难免有些荒唐。教师节这天网络里如此热闹,静下来想想,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常态化了?
尊师“节日化”,纠其原因,和社会上很多人的浮躁心理脱不了干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价值观一度发生了扭曲,习惯以金钱去衡量一切。相较于一些职业,教师的待遇不高,由此在一些人的眼里,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同时,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困难疑惑可以百度、可以知乎,学生满足于碎片化学习,满足于浅尝辄止,认为不需要老师再讲什么深奥的学理,所以,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的情况少了,感情自然淡了些。鉴于这些急功近利的心态,“节日化”现象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个别教师有偿补课、不尊重学生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在学生心中高尚的形象也有所下跌。其实,学生在教师节当天对教师表达感谢之情,更多的只是心理原因。一是“补偿”心理,平时害羞或者懒得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心里又觉得有那么有点愧疚,那么教师节自然成为了他们“补偿”老师的好机会;二是“跟风”心理,别人都送了祝福,转发了朋友圈,自己不跟紧步伐,可能说不过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尊重教师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我们理应做到“尊师”常态化。人们常常把儿童比作祖国的花朵,把教师比作园丁,花朵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园丁的辛勤栽培。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坚守山村支教几十年,正是因为她的坚守,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希望,为国家偏远地区的教育贡献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青少年是“追梦人”,那么教师就是“筑梦人”,他们就像教育事业的“螺丝钉”,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培养一批批人才,理应获得全社会的尊重。
“尊师”常态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但这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与努力。国家应该继续为教师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保障好教师的权益,让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憧憬与幸福感;学校应该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全校营造一个尊师、爱师的良好氛围,让教师的从教情怀得到守护;教师自己也要做到爱岗敬业,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上好每一堂课,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在平时的小事中就要做到尊敬老师,善于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平时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就是对老师最温暖的表白。
尊师重教,不能仅限于教师节。只有做到“尊师”常态化,守护好教师“教书育人”的情怀,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国家的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