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实施成长与发展导师制 加强学习全过程管理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成长与学业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跟踪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蚌埠学院实施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社团、创业、人文素质导师,加强学生学习全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全面优质发展,着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学业导师: 拓宽认知视野 激发研究热情
“平时在学习上有什么疑惑,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的学业导师,老师在学习上给了我全方位的帮助,每次和老师聊完天,都感觉自己信心倍增。”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罗洁怡如是说。正如罗洁怡所言,学业导师负责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并实施学业规划,指导学生专业与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做好就业教育与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给每个学生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要给学生以有效的学业指导,不仅要掌握他们的基本学习情况、摸透他们的偏好与特长,还要与他们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让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请教。对于这一点,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陈兴强老师有着切身的体会,他认为,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前提是彼此信任,只有导师对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信任导师,才能有高质量的交流与指导。
陈兴强老师担任201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口)专业12名学生的学业导师,除了通过QQ、微信、电话、以及面对面的方式与学生们交流外,他还会定期到所指导学生班上听课,参加班会等课余活动,真正地“打入”学生内部,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担任学生“良师”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们信任的“益友”。相互信任的关系建立了以后,指导效率也越来越高。学期末,他指导的12名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有四位同学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十名,三位同学获得奖学金还有三位同学在国家A类赛事“第十一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渐进式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是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田娟老师秉持的指导理念。担任2017级电子信息工程班16名学生的学业导师以来,田娟让同学们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做了总体规划,然后她将毕业后准备工作的学生分为一类,将准备考研的学生分为一类,对其做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对于毕业准备工作的学生,田娟要求他们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能力;而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田娟更侧重于引导他们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深入学习。田娟老师渐进式的指导,一步一个脚印,逐个击破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其说她是我的学业导师,不如说是我的引路人。田老师指导我们专业学习、鼓励我们参加各种专业竞赛、针对我们的特长给出建议,让我有了更清晰的目标。”17级电子与电信班的沈洋说。
像陈兴强和田娟两位老师一样,其他的学业导师也都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着实践和探索。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每天写一首古诗的粉笔字;有的导师要求学生每周分析一部经典的英文电影;有的导师有计划地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打好基础······
“学业导师们不仅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学业导师制施行以来,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明晰了,视野更开阔了,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也更充足了,普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务处长孙兰萍谈到学业导师制带来的变化时说。
社团导师:打造活动品牌 推进素质教育
3月23日,秋彤汉服社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花朝节。着汉服、赏春花、猜花迷,扑蝴蝶、习茶艺......秋彤汉服社把传统文化从古书中搬到了同学们的生活里,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秋彤汉服社的精彩不只有花朝节。为了向当代大学生普及汉服的文化内涵,在文学与教育学院毛星懿老师的指导下,秋彤汉服社还举办茶文化创新大赛、冠笄礼(成人礼)、射艺比赛、汉舞研习、端午歌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秋彤汉服社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充实自己,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毛星懿老师是校团委统一遴选聘任的社团指导老师之一,这些老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主动了解学生社团的思想动态及素质培养情况,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各学生社团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也更加精彩而富有亮点,社团得以进一步规范化发展。
银翼设计协会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这跟艺术设计学院刘鹏老师的专业指导是分不开的。刘鹏老师认为,举办活动不能只局限于注重形式上,应当结合协会自身特点,提高活动的质量与内涵,让同学们通过活动锻炼切实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了提高协会成员设计水平,刘鹏老师在社团常规性地开展PS基础教学,让每位同学都具备设计的基本能力。理论习得后,需要实践的检验。为此,刘鹏老师指导社团策划组织了班徽设计大赛、POP手绘大赛、脸谱绘制创意设计大赛、“皖酒”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校团委新媒体中心LOGO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同学们即学即用,更深入的了解到设计的应用性,而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老师指导我们紧紧围绕设计凝炼活动特色,并给我们辅导专业的设计知识,我们每个人进步都很快,社团在学校这么多社团中的辨识度、知名度也更高了。”17产品设计的李洁华同学说。
“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由于组织相对松散、人员流动性大、学生自主管理经验少、学生自身能力有限等原因,普遍存在发展盲目、持续发展能力弱等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刻不容缓。”校团委书记张斌说,社团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社团健康长远发展,还有利于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在指导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社团各项工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业导师:培育创新意识 砥砺勇毅品性
自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双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国家发展战略之一。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双创”的主力军,对其培训指导的质量高低至关重要。为此,我校精心选拔了一支优秀的创业导师团队,对学生创业过程的各阶段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增添了砝码。
在我校,创业导师主要依托蚌埠学院大学生孵化基地(孕沙成珠众创空间), 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为创业学生提供全程的实战性指导。为了创业团队能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为下一步真正实施创业项目取得创业成功,创业导师从比赛前的教育培训、项目成型到比赛中项目展示、路演,再到比赛后的项目孵化、运营,无不倾注着心血和汗水。
吴婷婷老师是蚌埠学院评选的2017-2018年度两位优秀创业导师之一。为了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她系统自学创业课程,积极参加蚌埠市江淮创业大学的创业指导师实战特训,并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创业导师。15级车辆工程专业的席俊俊同学创办了蚌埠锐隆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在吴婷婷老师的指导下,公司运营以来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吴老师经常和我们交流创业思路和心得,她还定期带我们去听一些创业座谈交流会。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在我们团队遇到困难时,她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我们解决,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老师倾力的帮助,就不可能有我们公司的今天。”回忆起创业历程,席俊俊对吴婷婷老师充满感激。
“每次遇到什么难题,吴琦琦老师都会给我们支招或是一起讨论解决,有时甚至在凌晨我们还能收到老师的反馈,因为吴老师我们真的在创业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团队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霁云服装有限公司创始人、16级无机非金属专业周鹏坤同学周鹏坤说。为指导好周鹏坤团队,蚌埠学院2017-2018年度另一位优秀创业导师吴琦琦老师详细了解公司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和类似问题案例,逐一解决问题,让公司各方面更加成熟完善。在她的帮助下,周鹏坤的公司生意兴隆,他个人还获得了第四届材化院化院之星“创新创业之星”荣誉称号和2018年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大赛三等奖,讲述其创业事迹的“创业之路”视频获得了“新时代新安徽活动”评选三等奖。
“从一个创业想法的萌生到一个创业项目的实施,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至深。每个人的创业之路必然会经历风风雨雨,但正是因为有了创业导师们细致的帮助和专业的指导,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创客们才有机会迎来自己的创业梦想实现的曙光。”学生处处长刘华军说。
人文素质导师:涵养“人文“精神 塑造健康人格
蚌埠学院是理工科院校,在注重理工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有意识地对他们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优选人文素质导师通过特长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等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使学生在情感、观念、心理、行为、特长造诣等方面得到陶冶与提高。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魏雪梅老师作为17级工业设计班和17级光电信息班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为重点,主要对学生们进行人文知识的普及,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法律知识、哲学知识等。她深入了解被指导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比如推荐学生观看电影《无问西东》,并面对面分享观后感;推荐学生阅读《曾国藩家书》,交流心得体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曾国藩…… 在魏雪梅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提升人文素养的自觉性也被调动了出来,在活动开展工程中积极主动,最后真正收到了教育实效。“记得老师带我们阅读《平凡的世界》,赏析宋词,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我能静下心来,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谈及收获,17级工业设计班的陈坤同学很有感触地说到。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人文素质导师张饮老师认为,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或忙于考研,或忙于英语过级,或忙于掌握一项技能而很少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其实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涵养“人文精神”,能够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科学精神”,做好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工作。针对所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学生文学素养、文字功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等有待加强的问题,张饮老师开展了以提升文化知识素养、道德情操素养、审美素养等为目的的培训讲座和交流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接下来还将把哲学与文学结合起来,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面,利用好学院“人文走进化学“系列讲座的平台,逐步扩大自己工作的影响范围。”张饮老师介绍说。
通过人文素质导师的帮助,同学们普及了人文知识,充实了思想内涵。他们的学习兴趣越发浓厚,开始主动将人文知识与专业所学结合起来,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儒雅的风度气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