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耕耘育桃李服务三农助丰收

——————记全国模范教师、农学院教授董召荣


潜心耕耘育桃李 服务三农助丰收

——记全国模范教师、农学院教授董召荣

      九月初,离玉米收割、小麦播种还有个把月的时间,农学院董召荣教授就急得坐不住了,“小麦很快就要播种了,老百姓最喜欢换品种,换来换去影响产量。”4日晚上,他给定远县永青合作社社长黄长丰打去电话,让他帮着把周边的大户召集到一起。

      第二天一大早,董召荣就带着几名研究生赶到合作社。种什么品种、肥料怎么施、种植密度多少……董召荣讲得有劲,农户们听得起劲。黄长丰则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老乡们,大家只要按照董老师说的做,产量保准上一大截。”

       黄长丰以前种了一二十年的地,“瞎折腾,一年到头不赚钱。”三年前,他结识了董召荣,按照董召荣的指导进行科学种植,当年小麦产量就达到1200多斤,成了定远县农业大户的“带头人”。

       像黄长丰这样受益的,还有很多。自1983年工作以来,董召荣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勇担强农兴农的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调统一、互促互进,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研做到江淮大地,谱写了一曲生动的育人强农之歌。


                                                                                               跑乡镇,修筑致富路

      今年7月初,董召荣遇到一件揪心事:涡阳县一个农户打电话来,说玉米地里好像有了虫子。收到照片一看,董召荣大吃一惊,“好像是草地贪夜蛾,这种虫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玉米可能颗粒无收。”不敢有一丝大意,董召荣当天赶到涡阳,发现确实是这种虫害,跑了周边几块地,感觉有点严重。他迅速制定了防控措施,给大户免费发放农药,教会管控的方法。很快,虫害得到了控制。他又接连跑了宿州、定远、怀远几个市县,查看虫害情况,教农户进行防控。看到虫害整体得到了控制,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当时正是酷暑高温的天气,可董召荣却不以为意,“我们干农业的不怕晒,身上脱层皮,换来老百姓减少损失,值!”

      董召荣不怕苦出了名的。前些年,为了育成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和农田里,搜集了成百上千的育种资源,进行研究、比较、筛选、淘汰。从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大田管理、分类收获晾晒到试验总结,每周有一半的时间泡在麦田里观察试验,有时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经过艰辛的工作,“皖麦68”终于顺利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麦68”集高产、稳产、抗倒、抗逆、广适于一体,第一年秋种推广种植面积就达到103万亩。

      “想给别人半瓶水,你最少得有一整瓶。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同行不服你,老百姓也不信任你。”工作以来,董召荣就“钻”进了耕作与农业生态这个大课题,练起了“真功”。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部粮食丰产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30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多项。



正是练就了坚实的“内功”,不管走到哪里,董召荣都深受老百姓的尊敬,大家称他为“粮农的福星”。不管麦子出了问题,还是玉米遇到病虫害,或者牧草种不好,只要找到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宿州市夏刘寨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很多土地撂荒。这让当时的村支书王化东犯了难,“老百姓就会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其他门道,怎么带领村民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化东结识了董召荣,向他请教村里发展的办法。初次相识,“没想到董老师没有一点大学教授的架子,当场答应过去看一看”。没多久,董召荣就到了夏刘寨村,给王化东出了一个点子:你得从土地上做文章,用科学的方法种植。

     很快,董召荣帮着王化东将村东一块约500亩的土地从村民手中集中起来,实行部分集约经营。结果,当年平均亩产优质良种小麦就达到500多公斤,每亩增收500多元。之后的二十年时间里,董召荣与这些朴实的农民鱼水相融,探索出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导的“土地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使夏刘寨从一个贫困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被誉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安徽是畜牧业大省,但牧草种植量小,很多养殖大户都需要到外地购买草料。怎么破解“手中无粮心中慌”的困境?董召荣提出了青贮玉米的产业发展思路。青贮玉米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丰富,同时占地空间小,可长期保存,既解决了草料问题,又能促进农民增收。“一笔账算下来,每亩地平均能增收近200元。”从开始推广,仅五年的时间,我省种植青贮玉米的面积就增长了10倍。

      泗县青年企业家张石20169月时创办了共福园养殖公司,没想到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因为季节问题没有储存足够的草,急得他只能全县到处跑去购买。后来想着,不妨自己种一些牧草,可是摸索了好一阵子,牧草质量却不好,肉牛也不怎么吃。董召荣为张石设计了一整套循环农业经济模式,提出“为养而种、草畜平衡、循环利用、控污增效”的模式,用青贮玉米当饲料,用牛粪养蚯蚓,之后还田。一个金点子盘活了公司,2017年企业仅收储秸秆项就达到3500多吨,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6万元。张石计划今年完成肉牛存栏600头,蚯蚓养殖100亩。

     滁州市农业科技特派员、颍上县“三区”人才,定远县、泗县品牌粮食产业联盟首席专家,连续6年的六安市科技专家大院优秀首席专家……董召荣的足迹踏遍沿淮淮北小麦主产区各个县区,甚至大多数乡镇,成了江淮种植业的“智囊”。

 

守课堂,念好“爱农经”

   

       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董召荣始终不忘自己的入党初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带领青年人成长,帮助学生们成才,这就是我的初心。”秉持着这种信念,董召荣把农民和学生放在了自己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农业,投身“三农”,董召荣想尽了办法。“一个人能有多大能量?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愿意到农村去,那就会汇成乡村振兴的强大人才洪流!”

      为此,从教以来,董召荣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先后承担本科生3门理论课、4门实验实习课,为硕士生、博士生开设5门课程,教学量年均350学时以上。

      农业理论课程,容易讲得枯燥乏味,怎么让学生感兴趣呢?董召荣认为,关键要用心,用丰富的实践案例,把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接地气。比如讲“旋耕耙”,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作物上有不同的方法,小麦要旋的浅一点,大豆必须深耕,“知识不是死的,光看课本,脱离实际,就会在生产中闹笑话。”

       听过董召荣课程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鲜活有趣,生动形象。”他每讲一个知识点,都会贯穿几个典型案例。“就像在听故事,我的很多同学就是因为董老师的课爱上了农业。”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的张浩苏说。

      张浩苏记得,讲到玉米分裂情况的知识点,董召荣问,谁知道“五光六毛”?一株玉米从根部数起,到第五片叶子都是光滑的,第六片以上都是长毛的。以前见过玉米,但从来没有认识到还有这种情况,张浩苏第一次感觉农业也有这么高深的知识,“把农业学好,同样可以成为科学家。”

      董召荣上课的时候,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是“满屋子走”。“你得和学生互动起来,站在讲台上读PPT,学生肯定不买账。”

      队成员宋贺清晰地记得,大四上《耕作学》课程,第一堂课坐在最后一排。董召荣走到他跟前说,“我就喜欢提问坐在最后的同学。你家是哪个地方的?”没想到宋贺刚一开口,董召荣就听出了他的口音,脱口而出他的老家,"感觉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教了这么多年书,教学内容早都印在了脑子里,但董召荣一直保持着习惯,提前二十分钟到教室,认为这是对教学的敬畏,对学生的负责。“气喘吁吁赶到课堂,手忙脚乱准备上课,怎么会教得好?”

      董召荣觉得,不能念PPT,照本宣科,一定要把科研前沿融入教学中,把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充实到课堂中。

      熟悉董召荣的人都知道他特别喜欢拍照片,到哪儿都随手拍几张,“这可不是玩,是最好的教学素材。”王军是董召荣的博士生,他记得一次跟董老师去给农户作讲座,路过一片山地,正好是一个林下养殖的项目,“多好的素材,拍下来放到课件中。”去年发大水,到宿州去指导救灾,董召荣拍了很多玉米受涝的画面,带到了课堂上。

      不仅教好书,也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道理。团队成员车钊说,课堂上,董召荣经常会讲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最好的工作,就是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也就是这句话,让车钊坚定了农业这条路。

      正是因为用心用情用功,董召荣在学生评教中连年获得优秀,甚至毕业班都没有缺课的。近年来,他承担了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名师工作室”等10项教学项目,获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多项,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名师。

带“青椒”,传好接力棒

     

      怎样做到“立德树人,强农兴农”?董召荣一直在思索这个大命题,他在工作中探索了“三结合”的工作模式,既教学、科研、推广结合,课堂、实验室、田间结合。“这样才能回答三农时代之问,做好农业高校强农报国的大文章。”

      因此,比起在课堂上的精心用心,董召荣更愿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搞农业,动手一遍,胜过听讲百遍。我希望我们的师生既重视课堂,更要深入基层,注重农业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研究生期间,宋贺原本以为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没想到往乡下跑成了“家常便饭”。一次,宋贺和几个研究生同学到涡阳县基地做小麦实验。12月份的皖北已经很冷,在户外北风更显凛冽,宋贺在麦田里聚精会神数苗数,没数一会儿就冻得全身僵硬,手也麻木没有感觉了,没办法只能数一会儿再绕着地里跑几圈。

      这样的经历,没有让宋贺感觉枯燥,反而坚定了做农业科研的执着,“不能吃苦,就不要干农业。”

      车钊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董召荣喊着到农村去参加技术培训。“一开始根本不敢下去,这是我们年轻老师的‘通病’,下到田里,还没有种粮大户懂的多。”

      一次,车钊陪董召荣到安庆考察一个农业项目。路过一片麦田,董召荣突然喊着停车。下车后,他指着路旁的一片麦田说,这块小麦长得不太对,估计有病虫害。随手拔起来一颗,一看,果然有问题,他叫来田里的老农教他们怎么防治,许久才上车继续赶路。

      这种对农业的热爱,对农民的真心,让车钊深受感动。

      王晓波和董召荣不是一个研究团队,但已经跟着董召荣到农村跑了很多次。去年,王晓波在北京参加学术会,接到董召荣的电话,“涡阳县大豆出现荚而不实的现象,抽时间过来看看怎么解决。”学术会议一结束,王晓波就直奔涡阳,发现主要是虫害的问题。他把大户集中起来讲了一次培训课,怕农民不懂,还把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手把手教怎么去处理。一个月里,他被当地请过去连讲了5场。

      “我们得把上一辈的接力棒接过来,到农村去,和农民交朋友,帮农民解难题。”王晓波说。

      如今,王晓波也成了皖北大豆农户的常客,最热的七八月份,每个月都要往涡阳跑五六趟。这两年,王晓波手机的微信朋友增加了很多,“都是农民大户的,不管早晚,他们遇到问题就给我发信息。”王晓波非常珍惜,“这是对我们的信任!”不管早晚,他一定第一时间给农户回复,及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不仅对年轻同事,董召荣对学生也格外关心,“让学生对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2017级农学专业张丽丽大二的时候萌生了申请大创项目的想法,他和龙思思去请教导师董召荣。董召荣了解了两个人的兴趣和专业,帮助他们确定了研究方向。写项目书的时候,董召荣从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关键难题等多个方面给张丽丽提供了细致的指导,甚至连标点符号、字体大小都一个个把关。

     “我们是刚刚接触到农业科研,董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对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今年暑假,研究课题到了攻坚期,张丽丽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冒着酷暑往定远跑了六七趟,“我们得把项目完成好,这样才能不辜负董老师的期望”。

      从课堂上,到实践中,董召荣“无意之中”给师生们刻画了一副生机盎然的农业画面,描绘了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让师生们坚定了从事三农工作的意志。

      宋贺、车钊、王晓波等,现在都成了种粮大户的常客,有时候很长时间看不见他们,董召荣就知道他们又跑到了农业一线。

      张丽丽的老家在云南,家里还是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她立志毕业后回家乡从事农业,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让家乡变得美丽富饶。

      看到这一切,董召荣深感欣慰。“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矢志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奋斗终身。”

(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