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安农人①】
“85后”教授的“超强弹性”
--记我校生物质分子工程中心汪钟凯教授

编者按: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
平总书记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
辛付出,满怀信心寄语广大人民勇敢踏
上追寻梦想的新征程。
近年来,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
农业大学进程中,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分子和先进典型,他们有的在科技创新前沿潜心研究、奋力攻关,有的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诲人不倦、兢兢业业,有的在乡村振兴战线上劳累奔波、勤勉奉献,将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他们身上集中展现了对党忠诚、情系"三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的精神品质,不仅用奉献和奋斗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更展现了新时代安农人追逐梦想的精神风貌。
按照校党委的统一安排,从今天起,校党委宣传部在安徽农大新闻网、《安徽农大报》、官方微信微博、新媒体联盟等平台同期推出《追梦安农人》系列报道,以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在奔跑中奋力逐梦,在担当作为中建功立业,做好新时代的追梦人,以优异业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首期推出追梦安农人:汪钟凯教授。
人工合成弹性体的强度有多大?
几个月前,答案是几十兆帕,如今则跃升到200多兆帕。
改变这一数字的是我校生物质分子工程中心执行主任汪钟凯,一位“85后”教授,他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篇科研成果引起业界震动。
有学者评价:该成果突破了人类现有弹性体材料的强度极限,为挑战蜘蛛丝仿生材料这一世界性课题奠定了基础。
“拉出”最强“人工蜘蛛丝”
生物质资源储量巨大,尤其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废弃资源转化为化学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将催生新的经济模式--生物经济。欧美发达国家都将生物质基产品开发利用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也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加强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生物质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的目标。
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学习研究的汪钟凯,对生物质资源利用高度关注,“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总量近5亿吨油当量,其中农业废弃物占70%,但近3亿多吨农林资源剩余物没有利用,如果能够变废为宝,既能缓解能源危机,又能促进三农发展。”
汪钟凯坚信,生物质分子工程研究领域大有可为。因此,毕业后,他毫不犹豫选择了这个 “充满阳光和理想的研究方向”。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变废为宝?汪钟凯起初也一筹莫展。
方向是关键,如果第一步就走错,后面就可能偏离轨道。超弹性体是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当前国内外市场上弹性体的主要原料是用石油提炼的石油基高分子,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学者们都在寻找能够替代石油的原料。
“蓖麻油能不能成为替代品?”
抛出这个想法,汪钟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思考。他梦想着能够研究出接近蜘蛛丝强度的弹性体,“以蓖麻油来仿生蜘蛛丝的结构性能,应该行得通。”
汪钟凯和同事们经过细致分析,决定以蓖麻油为原材料制备仿生蜘蛛丝材料。
讨论思路,查阅文献,反复试验……推进中出现了太多难以预料的情况,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几个月下来,毫无收获。很多成员感到气馁想放弃,汪钟凯心里不甘,“我们难道战胜不了一根小小的蜘蛛丝?”他暗下决心,哪怕再难也得肯下这硬骨头!
汪钟凯带头重新梳理了每一个研究步骤,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终于让聚合物的分子实现了类似于蜘蛛丝的取向结构,最终获得抗拉强度超过200兆帕的超强弹性体。
团队成员宋凌志感慨,如果不是汪老师一直给我们鼓劲,恐怕这个研究就半途而废了。
汪钟凯的这种韧劲,贯穿了他整个学习研究生涯。读研的时候,导师给他布置了一个课题,整整一年,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研究中,没想到实验失败了100多次,也没成功。连导师都看不下去了,说“这样下去,毕业都成问题”,建议他换个新课题。汪钟凯不死心,希望导师再给他一点时间。“功夫不负苦心人”!正是这一次坚持,实验顺利成功,他也第一次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科研成果。
科研之路没有捷径,想要取得哪怕一点点创新,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汪钟凯觉得,“如果说有什么秘诀,唯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平均年龄33岁的“创业团队”
晚上十点,生物质分子工程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团队成员们正在梳理白天的实验进展。汪钟凯打趣地称这是“夜市开张”。
白天做实验,晚上总结讨论,已成为实验室的惯例。这个"夜市"同样热闹非凡。观点不同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一个点子出现,兴奋的直拍桌子。团队成员章亚琼说,实验室的“夜市”虽然买不到烤串和啤酒,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没人能想到,这个充满激情的年轻团队,才刚刚成立不久。
2016年8月,汪钟凯毕业回国,被引进到我校,开启自己的科研生涯。
“在生物质分子工程领域培养一支创新团队,把学校农林生物质资源利用研究推上新台阶。”学校对汪钟凯委以重任。
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仪器采购、研究生招生、科学研究……一系列工作等着汪钟凯。从零起步,他把这喻为一次创业。
宋凌志是汪钟凯的第一个研究生,他回忆那段时间,白天做研究,讨论人才引进,晚上规划实验室改造,起草仪器采购方案,从早到晚,忙个不停。
短短一年时间,一个崭新的科研平台已经初具规模。2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科研助理陆续汇聚到这里。
这背后,是学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强力支撑。
学校从人才、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也给了汪钟凯"大展拳脚"的机会。汪钟凯感慨,"学校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超出我的想象,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国资处等部门协同支持实验室建设。"
今年5月,校党委书记江春专门到生物质分子工程中心调研,给汪钟凯鼓劲:学校将加大对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将中心打造成为国内生物质分子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成果输出基地。
“有压力,更有动力!”汪钟凯坦言,学校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现在轮到我们唱主角戏,唯有奋斗才不辜负学校的支持。
从一个人创业,到一群人共同追逐“农林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这个共同理想,这只平均年龄33岁的团队,已在《自然·通讯》等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拥有国际国内专利15项……他们正在不懈奋斗中锻造着“抗拉强度”,熔铸出“超强弹性”。
“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
汪钟凯经常说,自己有三个身份--中共党员、科技工作者、教师。“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
汪钟凯把党内活动作为自己“强筋壮骨”的必修课,繁忙的科研工作丝毫没有影响他参加理论学习、参加党内活动的积极性。在科研中当先锋,在作风上当模范,他时时刻刻高标准要求自己。
“每个党员都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就像指路的明灯,不仅能够照亮人生之路,更能照亮科研攻关路”。
科研路上有很多坎坷,更需要坚定信仰。“广大知识分子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汪钟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当做“座右铭”,激励鞭策自己。“习总书记的教诲给我们知识分子指明了创新前进的道路,每每听来都热血沸腾。”
汪钟凯说,作为党员知识分子,不仅要做科研上的带头人,更要成为提升党性修养、弘扬师德师风的带头人。
2016级材料学专业学生吴海峰记得,在一次实验操作中,汪钟凯注意到他称量液体没有换算体积的错误,及时予以指正,并严厉地批评了他。“实验是科学的基础,不能有半点马虎,穿上白大褂,进入实验室,你就要高度专注。” 在吴海峰的印象中,这是汪钟凯最严厉的一次。
除了日常科研工作,汪钟凯还承担着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工作。2017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何悦然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比赛时,汪钟凯自始至终悉心指导,严谨的态度让她印象深刻。“大到参赛项目整体策划与设计,小到答辩PPT逐页逐字修改。” 在汪钟凯的指导下,何悦然所在的团队获得了安徽省“挑战杯”比赛一等奖。
在汪钟凯的内心深处,除了党员、科技工作者、教师这三个身份,还有一个丈夫、父亲的角色。“我能坚持到今天,妻子给了我很大的支持,甚至怀有身孕时还鼓励我去美国深造,她是我坚强的后盾。”让汪钟凯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儿子,小小年纪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但每到深夜顶着满天繁星回家,孩子早已酣然入睡。
进入暑假,汪钟凯依然在实验室忙碌,他没有给自己放松的时间,“目前,我们的人工蛛丝强度已超过350兆帕,弹性接近蜘蛛丝,但强度仍然只有天然蜘蛛丝的一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物质仿生材料,值得我用一生矢志探索。”
这种信念,来自于对勇攀科研高峰的执着,更来自于对党的铮铮誓言和无限忠诚。
尽管前行的路并不平坦,但汪钟凯和他的团队永葆初心,矢志做追梦人。对他来说,农林生物质仿生材料研究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文/夏晓昀 吴杰
大学生新闻中心记者 储锦华 陈亚杰 梁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