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该不该实行“禁酒令”?

简短说明
高校该不该实行“禁酒令”? □刘曦   3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规定中提到:有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行为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在此前,陕西、云南等地一些高校都发布了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因饮酒或者酒后滋事受处分的学生,最严重者将会被开除学籍,引发舆论争议。说起“禁酒令”,人们不难想起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禁酒运动。这场持续10年的“禁酒令”最终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保护妇女”“消除贫穷与犯罪”“净化心灵”等美好愿望,反而导致了黑帮、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只能悻悻收场。因此,许多人对高校“禁酒令”成效如何也抱有

□刘曦
  3月11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规定中提到:有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行为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在此前,陕西、云南等地一些高校都发布了规定,禁止学生在校内饮酒。因饮酒或者酒后滋事受处分的学生,最严重者将会被开除学籍,引发舆论争议。说起“禁酒令”,人们不难想起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禁酒运动。这场持续10年的“禁酒令”最终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保护妇女”“消除贫穷与犯罪”“净化心灵”等美好愿望,反而导致了黑帮、腐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只能悻悻收场。因此,许多人对高校“禁酒令”成效如何也抱有疑虑。
  中国自古就有着酿酒、饮酒、借酒抒情的文化传统。如果没有酒,就不会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也不会有“曲水流觞”而留下的《兰亭集序》。可以说,酒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饮品,而是深刻混杂了历史、文化、艺术、情感、社会关系等要素而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符号,想要强行切割,难度不小。
  但是从古至今,酒带来的负面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如今,醉酒驾车已经入刑,酒桌上闹出人命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对于刚刚成年,自我把控能力不足的高校学生而言,很多时候并非喜爱酒的味道,而是迫于“酒桌文化”不得不饮酒甚至酗酒。高校出台禁酒令,也多是出于对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考虑。赞成者认为,学生本应以学习为本,饮酒多误事,禁之有理。反对者认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现在连结婚都不是新闻了,难道喝点酒还要上纲上线?
  正如前文所说,饮酒本身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大学生也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果高校简单粗暴地将饮酒一禁了之,难免有“越权”和“懒政”之嫌。其次,禁酒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饮酒、酗酒要如何区分?谁来界定?会不会引发舆论危机?高校毕竟不是执法部门,“禁酒”带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如何落到实处,让师生心服口服都是眼下的难题。高校初衷虽好,这些问题如若处置不当,就难免引发当年美国“禁酒令”一样的负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笔者认为,比起“禁酒令”,更重要的是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业教育。而对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却疏于指导。大学生应当了解饮酒可能带来的种种危害,应当了解饮酒的礼仪,更应当学会为自己的健康和人生负责。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大学生要学会做自己的“国王”,而不能在酒桌上丢盔弃甲。
  无须讳言,中国社会仍存在着“酒桌文化”,这一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但自从“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国上下已经形成共识,那便是“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喝出来的”。在全社会严查酒驾、工作时间禁酒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不应被忽视。作为高校,与其颁布莫衷一是的“禁酒令”,不如把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生活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方针,与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社会环境的行动同频共振。应当让大学生明白,晓是非、知进退、懂礼节,才能让杯中之物散发最美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