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避讳仪式感
简短说明
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避讳仪式感
“21天阅读挑战赛”、“21天习惯养成计划”、“30天领跑者计划”……习惯养成类活动层出不穷,是高校出于改变大学生懒怠状态、强化其自我建设的现实考量,也是大学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然而,高校五花八门活动的收效却一直不太理想。此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的"打卡热"也争议颇多。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往往时间花了,样子做了,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部分专家也认为,此种现象恰恰是学生缺乏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大学生太看重仪式感,真正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花架子摆好了,却没有内容可言,是另一种形式的“买椟还珠”。形式化浪费光阴,同时欺骗自身。到最后,不 “21天阅读挑战赛”、“21天习惯养成计划”、“30天领跑者计划”……习惯养成类活动层出不穷,是高校出于改变大学生懒怠状态、强化其自我建设的现实考量,也是大学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然而,高校五花八门活动的收效却一直不太理想。此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的"打卡热"也争议颇多。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往往时间花了,样子做了,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部分专家也认为,此种现象恰恰是学生缺乏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大学生太看重仪式感,真正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花架子摆好了,却没有内容可言,是另一种形式的“买椟还珠”。形式化浪费光阴,同时欺骗自身。到最后,不自律的学生仍不自律。
但存在即合理。早读、跑步、读书、健身……目前,多数大学生仍靠打卡来维持自己做这些事情的习惯。从“领跑者计划”也可以看出,仪式感让“愿做改变,仅苦于无方”的学生找到了自救之法。对于那些不够自律的学生,也起到了较好的学习监督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刻意避讳“仪式感”。
首先,仪式感是形成新习惯的前奏。大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样,固定时间却较少。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发一条动态,给自己点个赞,又有何不可?况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战熟人少的社交媒体,在线打卡并不一定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好评,往往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那些经常打卡的人也认为,自己坚持的时间越长,中断就越可惜。这表明,仪式感会慢慢内化于心,最后成为一项习惯。仪式感是帮助人铸成习惯大厦的框架,大厦铸成,仪式感或许应该功成身退。但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维持一定的仪式感是必要的。
其次,大学生内力不足,需要仪式感来辅助。有目标、懂得约束自己的人永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但时下,有很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强。这些人中学时代多半处于父母、老师的高压之下。上大学之后,外界压力一去除,他们顿时就松懈下来,无所适从。没有远瞻,更无近瞩。高校适当地对学生施加压力,增添特色活动来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也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避讳仪式感。只是,仪式感需要合理利用。那些陷入每日都打卡,但"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怪圈的人,只是没有合理利用仪式感。仪式感是催化剂、是辅料,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添加过多,更不应喧宾夺主。如何将仪式感变成习惯,让外压转为内压,是大学生必修的功课。与此同时,高校的习惯养成教育需要作出更多的改变和革新。如何让大学生更加自然地养成好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待高校管理者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