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学校主编出版 《本草纲目新编》初 心 故 事

2019 年 8 月,由岐黄学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平教授,湖北中医大师詹亚华教授主编,近百位专家和青年才俊历时近 10 年共同编著的大型学术专著 《本草纲目新编》 正式出版,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本期初心故事,让我们共同走近这部 500 万字的著作,感受新时代湖北中医药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勇担中医药振兴发展重任的初心使命。
《本草纲目新编》 全书共 6 册,书籍以金陵版 《本草纲目》 所收载的药物 16 纲、60 目、1892 种,药方 11096 条为基础,在保留原著风貌的前提下加入药物新制剂、新成份、新作用、新种植方法等内容,收录了医疗、药效、鉴定、种植、加工、储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突出学术性、创新性与实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教授共同为 《本草纲目新编》 题词:“格物明理 济世致用”“传承李时珍学术思想 开启新时代华丽篇章”。
坚守初心 弘扬李时珍精神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 27 年撰写的 《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即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力最深远的经典著作,也是历代医家、学者和医药爱好者孜孜以求的必修书,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早年业儒,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精神,研习本草,悬壶济世。为撰写 《本草纲目》,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覼”(语见顾景星 《白茅堂集》),更远涉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采集药物标本、亲验药物疗效,真正做到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知行合一、求实创新。
湖北是李时珍故里,也是“神农尝百草”故事的发祥地,在李时珍 《本草纲目》 所记载的 1892 种药物中,武当山有 400多种,神农架有 1200 多种,而湖北道地药材种类亦占全国道地药材总数的 10.5%。因此,早在 10 年前,王平教授、詹亚华教授等专家就萌生了重修 《本草纲目》 的想法。“湖北是李时珍的故乡,《本草纲目》 是世界瑰宝,作为湖北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承担这部中医药经典的创新性编著工作,我们义不容辞”,书籍主编之一王平教授说。抱着传承李时珍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初心,学校的专家团队们开启了近10 年的著书之旅。
勇担使命 著 《本草纲目新编》
《本草纲目》 自出版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约有 150 余种相关版本出版,平均每 3 年就有一种新版本问世。如何在这些林林总总的版本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创造性、创新性地丰富 《本草纲目》 的内容?编撰团队“十年磨一剑”,力争从版本参考、内容考证、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让这部历史巨著焕发新的光彩。“《本草纲目新编》 以 《本草纲目》 最权威的版本金陵本为参考,在此基础上,从医药并重、药食同源的角度,运用现代研究成果丰富其学术内涵,达到医必知药、药为医用的目的。”王平教授介绍道。“编写过程中最难的还是 对文献 内 容 的考证”,该书主编之一詹亚华教授说,“对原著中的许多药材,大家往往是‘只知其名,不知其物’,因此必须多方考证才能保证内容准确”。尽管年逾八十,詹亚华教授仍然坚持参加每一次的统稿会,认真校对把关书中内容。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周一到周日,他工作室的灯总会准时亮起,从不间断。詹亚华教授笔耕不辍、坚守初心的精神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为了弄清楚某味药的产地,团队曾远赴书中地址考证,以求还原药物种植地变迁的历史。文献考证时遇到不同观点,成员们还会召开“小会”共同商讨,以求为读者提供尽量全面的解释。这种在常人看来“小题大做”的举动,在学校专家看来却“很值得”。
十年的著书之旅,也见证了我校相关学科与人才的蓬勃发展。
编写团队由岐黄学者、湖北中医大师领军,汇集全国优秀教师、湖北医学领军人才等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学者及青年人才。
编写期间,中药炮制专家组织团队成员研读古籍,系统梳理了 《本草纲目》 中“修治”专项内容,总结“修治”对炮制技术发展的影响,厘清古今炮制方法传承脉络。中药药理学专家团队持续推进对 《本草纲目》 的深度研究,力争将中药药理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纳入其中。中药制药专业团队把握“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认真挖掘 《本草纲目》 中传统中药制剂的内容,将 《李时珍医药选读》 运用于中药制药专业和中药制剂学科本科教学工作。众多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专家长期坚持一线临床工作,结合临床诊断经验,针对药物应用的特点,将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一些难点、疑点、不同观点,融合医家独特见解、经验用药,分条叙述,归纳总结,力求达到“医药并重”的目的。
十年间,先后有几批年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药物拉丁命名、药用植物分类等知识,接力参与编写。
2012 年 7 月,《本草纲目新编》 学术研究与编写审稿会召开,消息一出,随即激起强烈的市场反响,不少读者致电出版社,询问图书出版时间。2018 年 5月,纪念李时珍诞辰500 周年暨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在湖北蕲春举行,《本草纲目新编》样书惊艳亮相,“对书籍的审校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王平教授说,“只有经历时光的打磨,才能经得起读者的检验”。终于,又经历了一年的反复校订后,这部 500 万字的著作才正式与读者见面。
2019 年 10 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 · 吐拉洪来到学校,在学校老年医学研究所实验室,他饶有兴致地翻阅了 《本草纲目新编》,对编写团队传承中医药经典、守正创新的精神和辛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守正创新 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本草纲目新编》 目前已正式出版,它与之前的上百个版本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亮点又在哪里?
传统与现代融合,撷英集萃。《本草纲目新编》 对原著中1892 种药物,从纲目原文、药材概览、药理作用、药性与临床、述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梳理,填补了这一空白。如 《本草纲目》 称,人参大补元气,起主要作用的是根,但新研究发现,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在叶片、根茎、根须中均有分布,具有较高的抗肿瘤活性;马钱子以“番木鳖”为目始载于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记载番木鳖仁无毒,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马钱子的种子有剧毒,而 《本草纲目新编》 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此外,书中还开设“名医发挥”栏目,收录古今名医的临床用药经验,如“黄芪”一药,书中既记载了清代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的经验,又补充了近代中医学家姜春华及国医大师裘沛然“一为生用,二为重用,三为久用”等经典论述。“读者们在新编中既能看到经典,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与疾病作斗争,又能看到现代医学的发展与完善”,王平教授说。
多学科专家合作,博采众长。随着时代发展,跨学科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本草纲目新编》 在编写之初,学校便聚集了近百名中医学、中药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博士、青年英才的力量,又先后邀请了几十位语言学、文学、史学、植物学、矿物学等方面的专家对书稿进行审读把关。当大家对原著内容有不同理解时,团队中研究医古文的专家便汇聚一堂,共同勘定;植物学专家对书中的药材插图逐一审定,保证图文准确。各学科专家通力合作,旨在为现代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更高的参考价值。
保留经典全貌,理性思辨。对原著中某些在目前看来“过时”的药物,《本草纲目新编》 并未草率删除,而是将其在“编写说明”中一一列出,并作说明:如对“洗手足水”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科学、不卫生或已经过时不用的药材,对“蛟龙(海鳄)”等与现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相违背,不符合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药材,不应再使用或使用代替品;对如“金、银”等目前尚无明确依据表明可用或不可用的药材,应谨慎使用。理性辩证,与时俱进,湖北中医药人正以充分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学术追求为 《本草纲目》 注入新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学校将以 《本草纲目新编》 出版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李时珍学术影响,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切实把中医药资源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推动祖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持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片及部分文字由校老年医学研究所提供采写/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