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教师刘亮:坚守初心以体育人

全国优秀教师刘亮:坚守初心 以体育人 

2019-09-10 20:00

近日,教育部发文表彰了一批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我校艺术学院 体操教研室教师刘亮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瞬间的喜悦 永恒的责任

“前几天在工作群里,有很多人祝贺我,那时我才知道自己成功入选了‘全国优秀教师’名单。说不开心是不可能的,不过也只是一瞬间的释然,更多的是感到身上的责任变重了。”在最熟悉的体操教研室会议室里,他坦露出当时的心境。教师节前夕,教育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授予1432人“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武汉体育学院教师刘亮榜上有名。



刘亮,武汉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体操课程专职教师。众多称呼中,他最珍惜、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教师”二字。“教书育人,在我看来是件非常让人振奋的事情。做了这么多年老师,不仅仅是在培育一届届学生的时候有成就感,更是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在这次获奖之前,刘亮还获得过“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武汉体育学院师德标兵”等殊荣,所教班级也曾被评为“湖北省先进班集体”。忠于职守,与时俱进,是承载众多奖项的光环,也是刘亮自成一套教学体系的精神支撑。




课堂生产经验 成果用于课堂

体操课程从1953年建校起开设,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武体学子度过了66年的时光。至今,体操作为基础项目,仍然是术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他选择继承,又不断开拓。

和其他课程相比,体操的课堂显得不那么活跃。在追求技能习练和意志磨练的严格要求下,如何上好一堂课,让学生想听、爱听,成为了摆在任课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每年大学新生入学都要军训,队列队形、姿势体态等,其实都是我们体操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因体操有很多翻转、回环和腾越动作,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如果每个人都嘻嘻哈哈过于活跃,不仅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也难以体会到体操课堂组织严谨的独特文化。”对体操课的严谨,刘亮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如今的大学生充满了个性化的标签,社会对这一群体也有多样化的要求。面对现实,刘亮探索出一条和前人不一样的教学道路:“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既然那么多不同专项的学生都要上这门课,能不能让他们学体操而又不局限于体操呢?”带着这个想法,他逐渐将体操的历史发展,与其他运动的关系,甚至国家对体操事业的政策融入进来,让课堂跳出体操的一招一式,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除了优化课程结构,刘亮还在创造“翻转课堂”上下了功夫。上过他的体操课的同学,每个星期都会在群里收到一份特殊的问候——下次课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要提前透露给学生呢?刘亮有自己的考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要让学生自己上台讲,比如下次要学习单杠动作,我就会把上课要用的PPT和动作视频先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钻研,内化于心。”

重视团队力量 聚成集体智慧

在教学方式有效创新的背后,是整个体操教研室团队的支持与付出。“我把我的这一套想法传达给了整个团队,老师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是教研室所有老师的努力,才打造了今天体操课的‘金字招牌’。”刘亮非常感激团队的力量。



说起团队合作,刘亮在一系列组织经验中也深有体会。体操教研室承担的远远不止体操这一门课,还有很多与其相关的课程。相同学院、相同课程的老师开展集体备课,其中就有不少“金点子”萌生,这些点子应用到课堂设计中,老师创新,学生也受益。

集体备课这一方式,早已有之,如何将“老经验”焕发出“新活力”,刘亮认为关键在人:“围绕一个中心,达到一个目的。只要参与研讨的老师都能从中得到提升,就是最好的形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个学期,他还将吸纳更多教师加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传承孕育创新 创新反哺传承

1998年,怀着对体育教育的憧憬,刘亮第一次踏入了武汉体育学院的大门。那时,以篮球专项入学的他不会想到,自己会与体操结缘。“当时的体操老师对我的影响特别深刻,他要求每天早上5点钟广播一响就要到体操馆晨练,而且总是比我们先到。一年冬天,早上下了很大的雪,没想到他还是站在那里,身边一个人都没有,那个时候我就对体操老师和体操这门课非常敬畏。”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幕,刘亮记忆如昨。



回想起大学时代众多奋斗在一线的教师,他们的敬业精神让刘亮备受感染:“现在想起来,我在课上对学生的要求,其实就是当年老师对我的要求。我希望能够以己之力,将前辈严谨踏实的作风延续下来,这可能就是一种传承吧。”

“高校的教师,绝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面对多变的未来。”在刚结束的全校教育大会上,一番意蕴悠长的话让刘亮颇有感触。会后,他受到各位老师的启发,又开始着手“课程思政”的探讨和体操文化的传播。在既有的模式下,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路,刘亮一直走在路上。

与此同时,刘亮还矢志科学研究,为教学提供更多理论支撑。这些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重大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1项,以及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科规划等课题。在权威学术期刊《体育科学》发表论文4篇;在《体育学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被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发表的单篇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达208次。主持、参与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传承、创新,是刘亮给自己教师生涯定下的命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我这一代,是不是能够养育出更茁壮的树木,让我之后的人享受到更大的绿荫呢,我想我将用自己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不仅是对个人的表彰,更是对武汉体育学院全体一线教师的集中肯定。武汉体育学院自建校以来,涌现出众多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有使命担当、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学校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强化人才导向,以点带面,增强学校发展内驱力。经过努力,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效益初显。2019年,通过校内外东湖学者选聘、楚天学者申报,使我校已形成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楚天学子2人、东湖学者特聘教授5人、东湖学子43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成为我校当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学校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进一步增加广大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对标“四有”好老师要求,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培养质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中国一流体育科、一流体育特色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祝福武汉体育学院全体教职工

节日快乐!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