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暴力说不,让青春归于本真
近日,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大二女生在微博自述遭舍友长时期霸凌,被起侮辱性绰号、多次被扒衣服并拍照上传到人数众多的群中,致使该女生重度抑郁的事件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感同身受者有之,愤慨不平者不乏。
这并不是小概率的偶发事件,据2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和欺凌》数据显示:32.5%的学生遭到过校园欺凌。55.12%是因为发生口角、小摩擦等日常琐事而引起的,因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敲诈勒索、强迫卖淫、侮辱、强奸等犯罪行为的案件占比为18.08%。家境贫穷、文化差异、外形外貌,是欺凌的重要催化,全球每年有2.46亿学生饱受欺凌。
中关村二小一名四年级男孩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石家庄栾城五中,四五个人打一个女孩,让其下跪;浙江省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进行暴力殴打;湖南永州一名女生被同学狂扇耳光、掐脖子;中飞院新生被学姐欺压,还不许告状诉苦……而在大部分校园霸凌事件之中,很多人都将其定义为“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施暴人觉得无关痛痒、轻飘飘的“一个玩笑”、以后都不会想起的“一个外号”、笑嘻嘻的一场推搡打闹、一场集体的孤立冷落,却是霸凌受害者一生的阴影。学校,一个本应充溢着希望与美好的地方变成施暴者肆无忌惮的场所;青春,一段本应无忧无虑、朝气勃发的时光被霸凌的阴翳所覆盖。据了解,大部分遭受过校园暴力的人,在长大后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童年受过的创伤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以后性格缺陷或不健康的根源。
近年来大热的校园霸凌题材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说道:当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当看客变成助推,在这场名为“玩笑”的闹剧中,没有旁观者,只有施暴者。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50%的人面对欺凌不会挺身而出,37.5%遭遇欺凌的人之中,30%面对校园霸凌选择了沉默。而大部分校园霸凌事件解决方式,无非是家长加强教育、学校加强监管,效果甚微。霸凌事件层出不穷,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校园霸凌呢?
校园霸凌萌芽于小团体的土壤。青少年处于三观的形成期,是非善恶观还未完全成型,易受社会风气与小团体影响。“学校是微型的社会”,校园是成人社会的小缩影,它同样存在着优胜劣汰及竞争链,存在着小团体。青少年们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等级链,“兄弟义气”“朋友互助”等助推了暴力行为的发生。而部分老师的漠视更是加深了伤害程度。广西百色市实验小学一老师因学生家长在殡仪馆工作而孤立学生,对学生使用冷暴力,号召全班的学生“都不要跟她说话”,这样的行为令人愤慨。老师在校园暴力治理体系中有着重大作用,老师的歧视行为,往往会成为校园暴力行为的诱导与鼓励性因素。从校园本身出发,学校应加强正面宣传之风,积极引导青少年阳光向上,着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强对老师责任意识的培养,为人师表应身正德高,做反抗校园暴力的先行者;应关注校园团体现象,加强校园安保巡查,重视校园暴力,它不是一场无足轻重的玩笑。
家长的引导也至关重要。丛林法则不仅存在于社会,也存在于校园。从受害者一方看,家长应告诉孩子,人心存良善,更要懂自保,必要之时,让孩子亮出自己的爪牙。家长应关注孩子情况,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用共情心与同理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从施暴者一方来看,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校园暴力的作恶者,有的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有的父母不合,家庭关爱在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失,有的用暴力掩盖自己的脆弱与对生活的失望,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重要的、不可推托的原因。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做孩子锃亮的一面明镜。
校园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霸凌不是儿戏,需要全社会与法律的共同约束。斩断校园暴力不应该只是呼吁,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从心底里给予真心与善意,需要每个人为正义添砖加瓦。让青春不再“悲伤逆流成河”,而是光亮闪烁,就像它本来应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