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群雕:奋战在脱贫路上的追梦人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殷切嘱托,犹如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清晰而嘹亮,精准而具体。为了向贫穷宣战,实现共同富裕,扶贫干部们足迹遍布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一路前行一路收获,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了我们扶贫干部的基本日常;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成为了我们扶贫干部的必答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许多追梦人演绎出感人至深的故事。

  第一书记的情怀。“结对帮扶送关爱,真情助困情谊深”。为摸清张畈村贫困户情况,驻村第一书记李开灿同志组织编制《精准扶贫工作手册》和《包保帮扶手册》,小册子给扶贫队员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作为模板在市县推广。户户上门贴上贫困户明白卡,发放帮扶联系卡,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和帮助解决困难;春节期间组织人员为全村贫困户送去中国结和春联,组织帮扶干部慰问贫困户、贫困党员,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这些“惠”是谁给的,激发他们的热情,帮他们树立战胜贫穷的勇气。在入户访问中了解到,30多岁的青年张炳炜由于腿疾,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病情恶化,危及生命,市县医院都没有办法解决,下了病危通知书。李书记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武汉中南医院,安排专车送其到武汉住院,组织学校机关第一、二党支部党员同志为其捐款3000余元。在张炳炜腿部截肢后,联系市残联安装假肢,进行康复训练,帮助解决思想困惑。因为贫困和疾病没读完小学的他,动情的说:“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到过镇里,现在我能骑着电瓶车,拄着拐杖到镇里过早了。”幸福溢于言表。在李书记的努力下,驻村两年来,我校向张畈村拨付专项扶贫款50多万元;消费扶贫采购农副产品30余万元;发动社会各界,让爱心在张畈村汇聚,让贫困户按需所取,让困难群众健康的活、幸福的过,有尊严的生活。

  扶贫老兵的坚守。“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正如这首歌所言,驻村队员毕光辉从“三万活动”开始,持续在农村驻村长达五年之久。也许与高校其他同志比学历不是最高,职务不是最高,但大家一致认为他“政治站位很高、工作成效很好,群众评价很高”。村民李谷香长期瘫痪在床,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给她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毕光辉同志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了解此事,经过工作队多方努力,找到市残联、黄石电视台、派出所、民政办等部门,通过两个月的奔走,终于为她办理了户口本和身份证。当工作队把户口本和身份证送到她手上,她满含热泪,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村民张成雷在外务工受了工伤法院判决后执行难,村民李海青交通伤残后赔偿官司也遇到了执行难的问题。毕光辉同志发挥专长,仔细核查村民法律纠纷,厘清账目,多次与法院和镇派出所协商,帮助村民要回了赔偿款。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毕光辉把信访维稳工作也做到了田间地头,在孤儿李思思的教育上花费了不少心血,在他的带动下,李思思得到学校保卫处历任支部书记的关爱,每月至少一次上门探访,不定期电话聊天,李思思的“爷爷”们多了,学业进步了,久违的童真笑容也回来了。

  帮扶团队的贴心。湖师文理学院党委一班人,以敬业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作为湖师二级单位,接到校组织部结对帮扶任务后,用实际行动为贫困户排忧解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结对户户主邢宏训听力后天缺损智力低下,妻子患有小儿麻痹症,家中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住着两间危房,生活非常困难。文理学院杨邓红书记多方督促协助“危房改造”;在新房落成后,杨学斌院长带着学院水电工到他家中免费安装了基本水电。春节前,支部书记刘洋带领党员代表送来了棉絮、鱼肉,帮助他清理了旧房垃圾,消除火灾隐患,过了一个富足祥和的春节。在调离文理学院后,刘洋对村干部们表态说,以后我不再分管这户村民的包保工作,但我还是会关心他们,他们太不容易了,孩子读书以后找工作我都会持续关注帮助的。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当群众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表示感激之情时,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当一名帮扶队员的幸福感,那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享受。

  教育小分队的奉献。715日,外国语学院“小葵花”暑期社会实践队30名队员来到阳新县浮屠镇张畈小学,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为1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了国学教育和安全教育。“小葵花”志愿服务活动已连续5年在张畈村开展暑期支教活动,致力于当地乡村教育。志愿者们因材施教,在奉献中锻炼了自己的本领,小朋友们在互动中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度过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此次支教活动开设有生命安全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儿童英语课、社工游戏课、音乐课、学业辅导等课程。志愿者分别来自英语系、日语系、生物系、体育系、音乐教育系,他们将专业融入课堂教学,既丰富了留守儿童暑期生活,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他们积极阳光的心态。离别之际,孩子们不舍的眼神让队员们纷纷拭泪。正是这份牵挂让也是孩子的志愿者们年年来此支教。

  贫困户的不等不靠。凭勤劳双手撑起风雨飘摇的家,一个残疾贫困户户主的励志故事在我村传颂着。他就是张成浩,一个2级残疾户,在30%烧伤后,妻子离开了,留下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儿,老父亲气急交加,一病撒手而去,老母亲多年残疾下肢不能正常行走,一个家似乎已经到了解体的边缘。扶贫队员们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联系厂家给予赔偿,同时在他出院后还帮助他联系适当的工作。恰逢县妇联主导的蘑菇大棚开张,大家一起帮助张成浩贷款采购蘑菇棒,开展生产自救。一年多来,凭借贩卖蘑菇收入4万元,此外,他还得到了原工厂的照顾重新回厂做些零工,一年下来也能收入2万元,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意外重伤,在别人看来,张成浩的生活已经到了低谷,但他却积极向上,从来没有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从来没有感叹过世事无常,家里家外一把好手,默默地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扶贫与扶志并举,扶贫干部注重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许多贫困户不等不靠,他们认为,国家提供一部分支持,贫困户自己也要拿出斗志,生活才会过得更幸福。就像张成浩所说:“虽然现在家庭面临一些困难,但我不会屈服,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只要能干一天,我会继续努力向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脱贫攻坚,党心所向,民心所依。虽然村里脱贫攻坚战斗还在持续,要做的工作仍十分繁重,但正按我们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蹲前沿、下苦功、用真心、倾真情,继续拿出“敢吃苦、敢克难、敢争先、敢亮剑、敢献身”的脱贫攻坚精神,带领贫困群众谋发展闯新路,坚决克服墨守成规等靠要,用实际成效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