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网络新媒体不良信息冲击、敌对势力渗透以及师德失范等方面,其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仍需切实巩固、多种社会思潮渗透且影响深刻复杂、对西方价值渗透缺乏警醒和辨别、对宗教信仰“升温”缺乏对策等,有鉴于此,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政治担当,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要坚持把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作为重点任务,确保高校的各项建设工作始终与党新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加强国家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多维立体意识形态工作网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极端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分工和责任,注重意识形态内容审核,建立完善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同时,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和监管力度,建立高效的舆情监督和反馈机制,形成“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工作机制。
3.抓牢阵地建设,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创新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等都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只有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形成意识形态建设协同创新的合力,才能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
严管课堂教学主阵地,把握校园文化主动权。课堂教学中必须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设置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不可逾越的底线,规范教师言行,防患于未然,解决好教书与育人脱节的问题。把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到学校校训、大学精神中去,有机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强阵地管理主力军,畅通校园网络主渠道。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培养。转变传统的“话语模式”,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把主旋律教育与健康向上的求知和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舆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增强网络传播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4.筑牢师德防线,做大做强意识形态正的能量场强化“两课”教师的政治素质。讲马列首先要信马列,要真懂真信。“两课”教师必须从内心深处解决信仰和宗旨问题,必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吸引和征服更多的师生。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教师言行对学生“三观”的确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因而要切实增强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的自信,坚守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
5.加大监管力度,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网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社会思潮的侵袭,高校要树立风险意识,提高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风险排查机制、完善新媒体监管机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全面梳理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及表现形式,同时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级,明确防控措施及责任单位、责任人。可以通过访谈、师生信息员、问卷调查、学生评教等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收集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点,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源头上阻断意识形态风险。完善新媒体监管机制,一是技术手段和传统人工方式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对学生骨干、辅导员等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甄别能力,力争早发现早处理。
建立意识形态工作提醒、追责机制。针对意识形态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列表上墙,让师生时刻提高防范意识。要把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纳入部门工作职责,在部门之间建立起联动机制,一经发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对重点人群、重点部门定期提醒,对重大活动、学术报告或讲座等重点提醒。要强化问责的刚性约束,对导致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不良后果的理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