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 飞扬正当时

———写在我校与北京高校对口协作五周年之际

  时任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后排中)和市长张维国(后排左2)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与我校对口协作签约仪式
  时任十堰市委书记周霁(后排中)和市长张维国(后排左2)出席北京师范大学水科院与我校对口协作签约仪式
校长杨鲜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与北方工业大学领导座谈
校长杨鲜兰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与北方工业大学领导座谈
首都师范大学姚长宏博士应邀来校开展学术讲座
首都师范大学姚长宏博士应邀来校开展学术讲座
学校举行交流生进京求学欢送会
学校举行交流生进京求学欢送会
骨干教师参观首都师范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
骨干教师参观首都师范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

走出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余娇轻舒了一口气。作为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她“惊讶”自己居然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三年后报考名校研究生,并且信心满满。余娇是我校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她顺利通过学校组织的选拔考试,成为我校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首批交流生。

像余娇一样在北京高校学习三年的还有来自我校的另外63名同学,他们同样受益于我校与北京高校对口协作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据发展规划处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启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项目以来,我校先后选拔了3批共64名学生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学习三年,选派5批共202名骨干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学习,选派10名中层干部赴首都师范大学考察学习,选派4名中层干部赴首都师范大学挂职锻炼,邀请10余名北京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还与我校联合建设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清泉奔流,南北情长。南水北上润北京,北京高校真情“反哺”核心水源区。五年来,我校与北京高校对口协作项目已然硕果累累。

因水结缘,抢抓京堰协作机遇谋发展

一江清水成为京堰两地对口协作的桥梁和纽带,给我校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2015年,我校被纳入南水北调京堰对口协作项目计划,这对正在全力谋划“专升本”的全校师生来说恰如一场及时雨。“获得名校的支持和帮助,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一定会更足,前景也会更广阔。”党委书记纪光录非常重视,多次前往各级政府部门表达诉求,推动项目落地。

当年12月,纪光录与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签订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学校还一鼓作气,在北京市和十堰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与首师大、北方工大和北师大文学院签订协作协议。

随后,校长杨鲜兰先后两次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赴合作学校考察访问,就进一步加强对口协作,落实协作项目开展交流。杨鲜兰表示,每一次北上,都怀着一腔感激之情。“作为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太需要走出去,接触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同时,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学校健全对口协作工作机制,明确发展规划处作为主要负责部门,承担协作项目申报、与北京高校沟通协商、向十堰市相关部门汇报项目进展、向上申报争取经费预算等工作,教务处、人事处和党委组织部分头负责各协作项目的实施。

北京高校深念同饮一江水的情谊,对来自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协作项目非常重视。首师大对外合作办公室负责人钊剑表示,作为北京市属重点高校,首师大不计回报,不怕麻烦,非常乐意为汉江师院提供帮扶支持,感恩回馈调水源头的人民。

学以致用,一批骨干教师取回“真经”

寒假临近,教育学院副院长夏小林把两本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的课程教学大纲摆在了办公桌上。这是他专门从北京取回来的“真经”,正在用心研读。

2019年10月,学校选派夏小林到首师大初等教育学院挂职。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多次外出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参加重要学术活动。不管参加什么活动,做什么工作,他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汉江师范学院能学些什么,哪些能为我校所用。

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拿到初等学院最新修订的上下两册课程教学大纲时的震撼。“1600名学生的一个学院,单是专业课程,就多达几百门。相比而言,我校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夏小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课程建设方面的专家请到汉江师院,为老师们指点迷津。

“我校扎根山区办教育,在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方面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对远在北京的老师们来说,是一片崭新的天地,他们很感兴趣。”夏小林告诉记者,新的一年,教育学院将邀请首师大专家来校,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院务管理“把脉问诊”。

与夏小林同去首师大挂职的张文杰回校后也没敢有一点放松。他正着手编制《学校办公室服务手册》,修改完善办公室工作流程。在经历了北京之行后,他做的得心应手。

初到首师大,张文杰便承担起为该校办公室编辑服务手册的工作。离京回校后,他向部门领导汇报了自己对于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痕迹管理等方面的体会,并承担梳理制定部门工作制度的任务。目前,他已完成了印章管理办法、公文处理办法的初稿。

连续五年,我校都会选派骨干教师集中赴京短训,参加学习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不少,“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在人事处刘耀钦老师的办公室上整齐地堆放着厚厚一沓“学习总结”。这是刚刚结束首师大10天研修学习的40名骨干教师交上来的“结业作品”。刘老师介绍,老师们很珍惜走出去“取经”的机会,通过集中聆听17场专题讲座,在教学、科研、职业成长、学生管理等方面均很受启发。

求知若渴,优秀本科生走向新平台

自2017年以来,我校三批共64名学生一路北上,来到首师大、北方工大,接受“1+3”模式的培养。所谓“1+3”模式,即大一入学我校学习,大二经选拔赴北京协作高校学习3年,毕业时由联合培养学校移交学习档案,出具学习成绩单和学习经历证明书。

2017年6月,我校首批设置的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共4个本科专业获得这个机会。因名额有限,只有少数几名排名全专业前茅的学生才有机会。“我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不敢辜负母校的期望。”余娇告诉记者,大二进入新学校,这些交流生都成为了“插班生”,面临的困难总比其他同学多一些。因不熟悉选课系统,不能如期选修校内公选课、没有安排见习实习单位、无法获取校内企业微信号与老师保持联系……每当遇到麻烦,余娇就壮着胆子去学院寻求帮助,或者找教务处的老师帮忙。“首师大的老师们虽然很忙,但都能抽出时间尽快帮忙解决。”她感激地说。

在北方工大作交流生的冯小青告诉记者,大四学期,毕业论文工作启动,汉江师范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第一时间跟他们了解开题安排、指导老师的情况。“不管我们在哪儿,都能感受到老师们的牵挂和关心,感觉很幸福。”

“最难忘的是杨鲜兰校长两次来北京都看望我们,座谈会上嘘寒问暖,还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困难。”冯小青说,“母校的领导老师都很关心我们,加上北方工大,我们至少享受了‘两份爱’。”

使命担当,助力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2016年,由我校与北师大水科院联合共建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挂牌成立,一大批青年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平台,投身调水源头的环境保护事业,一个绿色的环保梦悄然在汉师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胡玉博士是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的一名带头人。近年来,他先后多次与北师大水科院的专家团队合作,成功申报了多个科研项目。随着交流的深入,他越发坚定了保护调水源头自然环境的决心。“南水北调是重大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他说道。

为监督十堰市城区泗河、神定河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胡玉团队发起了民间河长计划,招募了近200名民间河长。他们利用空余时间排查污染源,摸清排污口,宣传环保知识,推动污染治理,为十堰市的水资源保护辛苦奔走。胡玉还带领师生组建了九色鹿生态推广中心,先后走进市区多所中小学开展24节气科普、水生态科普展等活动,传播环境保护知识。“我们要身体力行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带动更多十堰市民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守井人。”他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