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杉”的705天
“能成为军运会志愿者太令人兴奋了!”10月27日,在军运会马拉松赛事的起终点线,就读于武汉大学的台湾学生周昱程和另外12位台湾学生,激动地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世界级体育赛事!”赛后,结束志愿者工作的周昱程依然难抑兴奋之情。他表示自己刚来武汉一年,在武大就读大二,主动报名并成为军运会马拉松项目的志愿者,他的感觉是“特别不可思议”:“能够为各国选手加油助威,并且和各国志愿者一起成为朋友,让我很兴奋!尤其是能够现场见证中国女子选手李丹撞线赢得铜牌,感觉非常激动!”
担当军运会志愿者,周昱程也有不一样的感受:“志愿者的各项准备工作很辛苦,绝不仅仅只是可以现场看比赛那样简单。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全身心投入!”谈及赛场的环境,对东湖印象停留在凌波门的周昱程,表示真实的东湖和他印象中有“很大的差别”:“赛道规划非常好,路面很整洁,周边绿化也很好!”
在武汉大学校内,军运会羽毛球比赛在卓尔体育馆举行,为更好地服务赛事工作,学校选拔出723名志愿者参与羽毛球赛事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分别来自全校34个院系,年龄最小的刚过18岁。此外,学校还派出312名志愿者到军运会主新闻中心工作,并有2名志愿者担任开闭幕式铭牌手。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隽秀而富有活力,被亲切地称为“小水杉”。
凌晨5:40,室友们还沉浸在梦乡,而主媒体中心的“小水杉”们已经起床洗漱,一同坐上大巴,往工作地点开去。“军运会18号开幕,但我们10号就上岗了。”志愿者张之瑜说。主媒体中心下辖广电中心和主新闻中心,承担了开闭幕式、各项赛事的转播以及新闻的播报。
军运会开幕式上,丹麦、喀麦隆两国的铭牌手分别是来自我校的晋凡舒和龚若妍。从4月份开始选拔,她们经过3个月夜以继日的训练,最终身穿12斤的编钟裙、手持8斤的引导牌,自信、从容地出现在世人面前。
广播电视中心学生领队邓龙真回忆到,开幕式当天晚上,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大家一边啃面包,一边围在大屏幕前收看直播,仿佛疲惫一扫而空,真心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感到荣幸。
观众服务处志愿者汪凌君说,“我们9月就开始一直在场馆里进进出出、熟悉体育馆每个角落,每个区域共有多少个座位、观众进场后的每条动线都烂熟于心。”
志愿者黄珊榕分享了一个暖心的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对他妈妈说:“这些哥哥姐姐在这淋雨干活没有工资,他们好惨啊。”他妈妈却回答:“没有哦,他们在做一件很光荣的事。”没错,“小水杉”们的美好,大家都看在眼里。
10月23日上午,昂扬的国歌在体育馆响起,这里诞生了军运会羽毛球项目的首金。场地摄影助理王强说,“场内外的工作人员都在现场近距离看着逆境中球员间的击掌打气,听着军人啦啦队如雷般的掌声”,他们的身心都与场上的选手连在一起,每一次得分都是心头的一次涌动。
中国队夺冠后,坐席服务志愿者廖峻漪听到了“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鼓掌、呐喊,其中不乏一阵阵稚嫩的童音”。播音员刘佳星和汪拯名更是激动,“在现场播报中国队夺冠,都快要破音了,听到国歌的时候热泪盈眶!”对祖国的热爱,对军人的崇敬之情,在每一位“小水杉”的心中激荡。
一场悄然准备的集体生日会惊喜来袭。志愿者苏嘉烨正好是当天的一名小寿星。“在这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关心、一起解决问题,今年过的这个生日,真的很不一样。”
夜深人静,“小水杉”们高强度的工作也告一段落。回想起刚经历的中国队四次夺冠的高光时刻,志愿者王依铭仍不能平静:“听到观众席上气势磅礴的呐喊声,听到国歌一次次响起,连续多日的疲惫都一扫而空。”
“总共705天”,主媒体中心的领队陈曾说,“工作中的困难除了多方的协调,就是与时间、疲劳的斗争,不少同学选择全天工作,我劝他们多休息,但当他们说‘我能坚持’,‘我明天还想来’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很温暖。”